声声茶歌唱聂市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2-22 19:24:23

声声茶歌唱聂市

何卫华

外厢茶店内客房,茶具香茗小踏床。

细细芬芳香满室,只因晋商返茶乡。

一首聂家市传统茶歌《茶栈》,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体现出了聂家市乡党对晋商前所未有的热情。当年“三百晋商在聂市”经营茶叶的火热场面,随着岁月的流失,时光的更迭,历久弥新,让人回味。

聂家市就是聂市,聂市古街就是一条晋商街。

声声茶歌唱聂市

聂市古街相传肇始于三国时期,盛于宋、元、明、清、民国年间,是我国“茶马古道”、“中俄万里茶路”的南方起点,近代史上有“小汉口”之称。清代、民国时期几次得到修整,两华里长的青石街成一字长蛇伸展于秀丽的聂市河畔,临河一侧为石砌、木支的吊脚楼,街面宽3-4米,蒲圻石铺面,雨天无泥泞,晴天无灰尘;街上有9条小巷通往后街和乡村,河边有大小码头11个。青石街两旁皆为“徽派”建筑,店铺林立,茶行栉比、码头鳞次,祠庙辉煌,牌楼高耸,巷道通幽。明弘治年间修撰的《岳州府志》,就将聂市列为岳州重镇。

聂市古街地处“欧亚万里茶道”南方节点,曾经是晋商最为活跃的地方之一,晋商的生活足迹在聂家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首先是开茶坊,经营茶叶,带活了经济。明清晋商纵横欧亚几千里,开创了欧亚唯一陆上通道“万里茶道”。随着“两湖茶”的崛起,晋商一波接一波,蜂拥而至聂家市。聂市本地人将茶房、茶庄租借给晋商,由当地人负责茶叶采摘、制作,而晋商负责茶叶技术传播及销售。当时,在聂市办厂经商的晋商有二三百人之多,大多是太原、太谷、临汾、祁县等人。晋商在聂市创办的茶行有‘聚隆’‘大川’‘大涌玉’‘天顺长’‘悦来德’等二十多家。聂家市水运方便,晋商将茶叶就地加工成砖茶后,以鸡公车推至近在咫尺的聂市河边,由土地巷、康公庙等六个码头下到聂市河装船,经黄盖湖入长江逶迤北上。

声声茶歌唱聂市

其次,晋商也极大地丰富了聂家市的地域文化。他们从聂家市置办好货物,在从水路运到樊城老河口上岸至山西,再穿越茫茫草原、浩瀚戈壁,车马劳顿,异常艰辛。有民间小调是这样描述他们的贩茶历程:

南方买茶到边关,万里贩茶万里难。

聂家市,买青砖,雇上脚夫挑上船。

长江扬帆百十里,樊城上岸去山西。

穿草原,过戈壁,烈日冰雪伴四季。

声声茶歌唱聂市

长期以来,聂家市乡民与晋商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在茶歌中有非常细腻的描写,正如聂家市民间小调《十个月摘茶》中所唱:

正月里,正月正,如何望得茶发荪,

姐奴也,姐在房中急闷闷。

二月里,百花苞,茶庄老板来信了,

姐奴也,江边搭船水飘飘。

三月里,是清明,茶庄老板进山林,

姐奴也,幺姑接了笑盈盈。

四月里,是立夏,幺姑梳妆去摘茶,

姐奴也,哪个客人不爱她。

五月里,是端阳,幺姑身上吊麝香,

姐奴也,麝香引动少年郎。

六月里,三伏天,漂白褂子外托肩,

姐奴也,夏布裤子绸镶边。

七月里,七月半,茶庄老板减大半,

姐奴也,日落西边赶回伴。

八月里,是中秋,茶庄老板把秤收,

姐奴也,把姐收得泪双流。

九月里,是重阳,茶庄老板转回乡,

姐奴也,幺姑哭得断肝肠。

十月里,小阳春,茶庄老板出山林,

姐奴也,郎又舍不得姐,姐又舍不得郎,

丢丢舍舍痛断肠。

这首《十月摘茶》与《茶栈》异曲同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聂家市茶农对晋商到来的热切期盼,也反映了晋商与当地茶女的情爱。当年晋商携金南来开辟万里茶路,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乃至对当地民情风俗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深刻的影响。

声声茶歌唱聂市

更值得一提的是,晋商与聂家市文人深情交往。清末秀才、聂家市知名茶商姚祉嘉与晋商康鉴三在经营茶叶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康鉴三多愁善感,为聂市的秀丽山水、聂市的茶叶所陶醉,经常写诗吟诵。康鉴三离开聂家市时,姚祉嘉为他写了一首《赠康鉴三》:

青琴海上咏成连, 借盖全交亦旧缘。

大笔惯题湘水月, 故乡遥望晋阳天。

书编平准追前哲, 荣入泮宫忆少年。

侬亦弃儒求学贾。 愿同伐木订联翩。

不管是晋商选择了聂家市,还是聂家市选择了晋商,称聂市古街为晋商街也当之无愧。正是由于聂市古街历史的厚重,聂市古镇先后被评上“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两顶桂冠来之不易,是对聂市古镇历史文化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期待聂市古街在历史的风雨中蜕变,成为“万里茶道”最南方的一颗璀璨明珠。

[责编:王相辉]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