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1-03 07:56:50
编者按:2021年11月3日,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菖蒲塘村八周年。八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从这一天起,湘西人民找到了改变贫穷命运的“金钥匙”。八年来,“神秘湘西”留下了湘西人民从精准脱贫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幸福记忆。近日,我们找到湘西州各县市的8名脱贫户,通过短视频,记录他们讲述自己“最大的变化”“最深的感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向莉君 李寒露 莫成
(参与视频拍摄:向晓玲 石立新 吴东林 甘秀珍 向昌明 周文 杨泽江 向俊帆 田园)
打扫店子卫生、摆放好商品、为顾客结账。活了大半辈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碗米坡镇迎丰村脱贫户董祖珍怎么也没想到,通过精准扶贫,自家的日子能过得这么舒坦。
2018年,通过易地搬迁,董祖珍一家从位于地质灾害点的老房子,搬迁到县城区狮子堡集中安置点,并优先租用安置区的门面,经营了一家杂货店,日子越过越好。
在吉首矮寨镇幸福村,脱贫户石胜伟将手往装满玉米粒的桶里抓一把,随着手一边撒玉米粒,嘴里一直喊着“口号”,刚还在游玩正嗨的鸡们便扑闪着翅膀朝他奔来。
看着狂奔的土鸡,石胜伟兴奋不已。靠着工作队帮助和自己的勤劳,石胜伟现在已经从之前的贫困户成长为村里的养殖大户,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我们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成了石胜伟的口头禅。
望着已经晾干、收进谷仓的稻谷,永顺县颗砂乡旭东村脱贫户向成会一脸满足。
2015年,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向成会,加入村里的和顺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优质稻种植产业。通过土地入股以及在合作社务工,向成会一家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10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10000多元,一家人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过上了期盼已久的好日子。
在泸溪县洗溪镇榔木溪村,脱贫户李绍勇正忙着清理猪圈。眼看着就快到年底,猪吃得好、长得壮,李绍勇对接下来购置新车的想法越发强烈。
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李绍勇的猪场发展越来越大,每年的收入达数十万元。2020年,脱贫致富后的李绍勇在县城买了房。
“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现在什么都有了,跟着共产党走,日子越过越好。”畅想以后的生活,李绍勇干劲更足了。
“这是我们洛塔的锥栗,皮薄、肉厚,生吃甘甜,炒着吃香甜……”在龙山县洛塔乡陈庄村,31岁的土家族姑娘吴添春正在卖力地推荐家乡的锥栗。
吴添春9岁时患上类风湿关节炎,因为没钱及时医治,病越拖越重,到18岁时,导致双侧股骨头坏死,下肢关节严重变形失去基本行动能力。2017年,长沙市天心区首批驻村帮扶队来到龙山县洛塔乡,看到这个土家姑娘的乐观坚韧,工作队帮助吴添春组建了合作社,收购村里的农产品,经过加工或包装销往全国各地。
2017年销售额10万元,2018年30万元,2019年突破100万元!吴添春的销售趋势越来越好,还清了家里的债,全家脱贫了,自己还赚了钱。
“接下来,我会继续通过电商平台,把乡亲们的农产品带出大山。”今年9月,吴添春经过治疗已经能够独立行走,也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
“从8只羊,发展到现在的80只羊。”古丈县坪坝镇溪口村的脱贫户羊易军,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因为身体有残疾,羊易军没有什么劳动能力,但养羊应该可以。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羊易军在领到8只免费山羊后,悉心放养,现在已成为全家脱贫致富的“法宝”。
深秋时节,正是野菊花开得正盛的时候,也是花垣县花垣镇马其洛村脱贫户麻清成忙碌的时候。巡视、取蜜,麻清成每天都泡在蜜糖里。
“没有精准扶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甜蜜日子。”8年时间,靠着政策支持帮扶和勤劳的双手,麻清成从贫困户变成了年收入达8万余元的致富带头人。
现在的麻清成不仅带着乡亲们养蜂,还带着大家直播带货。“我带动全县近150户农户一起养蜂,还每年给村民网络代售农产品近280万元……”谈起自己的带动力,这名50多岁的苗家大哥自豪不已。
为了做好冬季森林防火工作,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脱贫户梁立成每天都要去村子周边的坡上转转。
护林员的工资,加上自己种植的7亩猕猴桃,以及周边务工,梁立成不仅将家里低矮的土房子修建成了小楼房,冰箱、洗衣机、大彩电等家电一应俱全,日子越过越敞亮。
“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梁立成说,这是自己8年来最大的感受。
8年时间,湘西州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8县市全部摘帽,11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5.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更加坚定了湘西州各族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责编: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