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9-26 22:35:58
清风明月自相随
——“韩少功文学馆”开馆现场小记
徐亚平 欧阳林
9月26日,“韩少功文学馆”在汨罗市三江镇八景村开馆。记者随湖南、海南两地众多作家、学者,一起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也见证汨罗一个新地标的诞生。
看到青山叠翠下的兰家洞水库,记者就知道已经到达了韩少功先生笔下的“山南水北”之处——八景峒。绕上弯曲但修得平整的山路约20分钟,便可见“韩少功文学馆”。
“韩少功文学馆”地势较高,处一道坡上,由一栋老房改造而成。一问,是八景学校的老宿舍。
门口,“韩少功文学馆”几个大字悬空而立,清秀俊雅。文学馆馆名由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人民艺术家”称号获得者王蒙题写。门柱上,是著名作家莫言评价韩少功作品与汨罗的关系的几句诗:“楚人肚量大,湖南好汉多。文学根何在,龙舟下汨罗。”右手边校舍墙壁上,写着“身居茅棚,胸怀世界”几字。字下,则是一幅打谷丰收之图。
韩少功先生本是长沙人,后下放到汨罗农村当知青,再到海南工作。2000年,他携夫人梁预立回到汨罗,在八景峒筑庐而居,阶段性过起了晴耕雨读式的农家生活,他经常挑着粪桶、穿着解放鞋与农民朋友“扯乱谈”。汨罗的山水人情,自然成为韩少功文学的根,他的作品中,《西望茅草地》、《飞过蓝天》、《爸爸爸》、《马桥词典》、《山南水北》等都充满了汨罗元素,使读者在生活层层压力包裹中聆听生命本真的呼唤,这正是“胸怀世界”的生动诠释。
汨罗的静水深流和韩少功的创作交织缠绕,韩少功与汨罗便无法剥离。今年7月起,三江镇便耗时3个多月,建成“韩少功文学馆”,意在展现韩少功与汨罗山水缘深而情挚的情感关联。汨罗市政协主席彭千红说:“我们选定韩少功生活了几十年的特色场景,在大山深处成立韩少功文学馆,主要是对其文学思想和文学成就的‘齐拢’和‘收蔸’,构造一座以文学为体以精神思想为魂的灯塔,照亮世人,焊接古今,流传后世。”
整个馆根据时代场景打造,涵盖了大量照片、作品和知青年代的实物,映现出韩少功几十年的文学时光和其深刻的文学内涵。当天,韩少功本人也是第一次进馆,看到新老照片、作品,他脸上挂满微笑:“这是汨罗不只是对我,也是对文学事业的关切、鼓励、帮助和期待。”
楚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老总周湘平带韩少功走到一处玻璃柜前,指着一封信请韩少功辨认。韩少功俯身一看,笑呵呵地说:“这确实是我的字迹,但我都不知道记录的是什么事了。”
“帮我在这拍张照片哦。”著名剧作家甘征文先生拉起记者的手,来到韩少功伉俪年青时代的一张合照前。
“为什么选择这张照片作为背景呢?”记者有些好奇。“当年,我见证了他俩恋爱,半个世纪又见证了他们为人之祖,这照片才有历史感。”甘征文兴奋得像个孩子,脸上露出阳光般的微笑。
该馆设有韩少功文学馆、蓝水书屋、青年驿站、红星食堂、乡村庭院等区域。记者来到青年驿站。客厅里,有几把木椅、高中低老式柜各一个,其中一个老式柜上,放了一台小黑白电视机。韩少功拍了拍电视机的侧部,开心地说道:“这跟我家原来的电视机一模一样,日立牌,9寸。”一旁的三江镇党委书记周田笑着说:“以后,作家们来这写作,可以住宿,还可以自己搞饭吃。”
汨罗是韩少功文学的第一故乡,也是他生活的第二故乡。现场,韩少功赠送新书《人生忽然》给了汨罗。本书责任编辑杨晓澜说:“这部作品是韩少功最新散文精选集,回应了时代之问,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存在,体现了一个文学家对时代和世界的精准观察。作品在思辨中有难得的可读性、幽默性和生动性。我们在愉快的阅读中,可以体会文本的跨界、知识的丰厚、人性的复杂、世界的斑斓、睿智的体悟;可以感受韩少功最本质、最真诚、最动人的深情表达。”
生活就得有仪式感。开馆时,汨罗市政协主席彭千红按捺不住内心深处的喜悦和激动,精心创作一篇文章作为开馆仪式的致辞,他相信韩少功文学馆的功用就像清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韩少功的文学精神犹如浩瀚星辰,始终激励着人们深思高举,穿越寰宇。
是夜,明月当空,清风徐来……
责编:王相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