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9-17 08:18:37
李奇良
一
巍峨的五尖山下有一条小河,斗折蛇行,自南往北穿过十几里平畴,一路清波荡漾,淙淙流淌。沿河有一条像苦瓜藤蔓一样的小路,结着几个干瘪的茅舍。原乡人逐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代代繁衍生息。相传东晋时期有一户人家为避战乱,从陕西长安(今西安)漂泊到这条小河边才停下脚步。他们为了怀念家乡,同时也因饱受离乱之苦,而渴望国家长治久安,将这里呼为“长安”,因此这条无名小河有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长安河。因山川地形的原因,这里是湘北入鄂的必经之地。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有一条官道经过。明朝洪武十四年,在此地设立驿站,称之为“长安驿”。
驿站周边聚居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后来形成一个小集镇。开起了商店、饭铺、集市、行商坐贾、贩夫走卒多汇于此。文官武将在此驻过足,士子迁客在此投过宿,劳人乞儿在此落过脚。这是湖南省最北的一个驿站。从北南归的湘人,一到了这里,就有了回到家的感觉。
时光的巨轮从驿道上缓缓辗过,六百多年过去了。1914年,新修的粤汉铁路经过临湘,在五里牌建了火车站。从前五里牌与长安,是遥相呼应的两个小镇。通火车后,这里的交通优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临湘有识之士呼吁将县治从陆城迁至长安。1928年,方经国(桃林人,县教育局长,新县治建设委员会主任)具文报省,但遭到陆城人士的强烈反对。时任程潜(湖南省长)第6军副官处长的王炎生(今白云镇人),十分关切迁县治的大事,出面调停。一边做陆城方面的工作,一边七赴南京、五赴长沙周旋,几经周折,1930年6月15日,县治终于由陆城迁往长安。从而改写了长安乃至临湘的历史。作为县治,麻雀虽小,肝胆俱全。政府机关、职能门部、医院、学堂、商店、银行等等先后在长安设立。1938年,修建了十字型交叉的东正街,西正街,南正街,北正街。只要是临湘人都应该去过这四条街。十字街,成了临湘人心中永恒的座标点,无论他们离开多久,走得多远,家乡永远不会在他们的心中迷失。
1938年11月9日,日军侵占临湘,县长王锡年弃印而逃。王翦波任县长,将县政府迁至大云山谢家山。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同年10月2日,临湘县政府迁由谢家山迁回长安。是日,全县群众汇集长安,敲锣打鼓,玩龙舞狮,万人空巷。人人扬眉吐气,个个笑逐颜开。东南西北四条街都扎了凯旋门,挂对联,张灯结彩,欢庆抗日胜利。有楹联为证(东正街凯旋门):
凯歌忆当年,忧乐毋忘戡大难;
旋朝看今日,河山重整庆长安。
不久,国民党同室操戈,挑起内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只用了三年半时间,将国民政府赶到了台湾。
二
1949年7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59师475团进驻临湘,宣布临湘解放。7月13日,在临湘驻军的接应下,90名南下工作人员开进县城长安。于7月14日举行隆重的仪式,庆祝临湘新政权成立。长安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时任湘潭地委领导的胡耀邦先后六次、华国锋先后八次来过临湘,长安小城有幸留下过这两位伟人的足迹,长安河水曾映衬过两个伟岸的身躯。他们的教导与关怀,如春风化雨,泽披整个临湘大地。
七弯八拐的长安河,河床逼仄,每逢山洪瀑发,河水肆虐,冲毁庄稼,水患濒发,河堤可谓百孔千疮。解放后,政府多次组织劳力,修筑水毁堤坝,清除河滩上的淤泥,打捞河里的枯枝杂草,河道得到了有效疏浚。河上原来只有一座木板桥,直到1965年才修了一座四孔石拱桥。石拱桥像一条长长的扁担,挑着两岸,让两岸齐头并进。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长安河两岸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说河东。这里原来是一片田地和荒山野岭,分布着几个村落。解放初期,百业待兴,临湘的工业也是一张白纸。计划经济时代都要跟着国家的指挥棒跑。但上面只给政策,发展要自力更生。到了六十年代,为了发展临湘经济,县里把河东作为工业基地。自六十年代末起,先后开办了造纸厂、机械厂、氮肥厂、茶厂、红砖厂、矿石厂、塑料厂、糖果糕点厂、大米厂、酒厂等等。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厂房林立,日夜机声隆隆。几个烟囱高耸入云,冒着柱柱白烟,像一艘巨轮,开足马力航向远方。工厂产销两旺,红红火火,可谓盛极一时。又像一颗日夜跳动的心脏,给临湘的经济命脉,源源不断地输送血液。那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年代,临湘的发展,离不开这片热土。
河西则是政治文化中心。临湘县委、政府机关所在地,先后建起了学校、书店、医院、商场、集市、饭店和招待所。河畔绿树成荫,环境清幽,书声朗朗。街道宽阔整齐,大街小巷喧嚣热闹。呈现出一派兴盛景象。
三
长安河,是临湘人的一条母亲河,两岸人民共饮一河水。1958年修建了水塔,每日从河里取水2000立方,供5000多户居民生活用水。从七十年代初起,河水逐渐受到污染,饮水另辟了水源。治理长安河被县政府提到议事日程。长安河,自解放后有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整治。第一次是六十年代,用人工挖宽挖深了长安桥一带的河床,修筑了石拱桥,拉直了堤坡,栽植了杨柳树,美化了长安桥周边的环境。
第二次是1987年。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拓宽修直了整个城区内的河道,两岸堤坝加宽成沿河大道。在下游筑起了拦河坝。将市一中前的那截沿河大道,辟为长河公园,两头修建了气势恢宏的牌楼,雕梁画栋,龙凤呈祥。门楣上写着“厚泽惠民”“钟灵毓秀”的题词,增添了长安河的人文气象。
第三次,治理时间跨度最长,自1995年至2005年。1995年临湘市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长河整治工作。结合城市发展,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把长河两岸建设成集防洪保安、环境净化、园林绿化、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商贸服务等六项功能于一体的风光带。总投资9250万元。修建了高标准的 星河广场,分为聚会广场和文化广场,有幽静的园林区、休闲活动区。修建了长安三桥和长安阁。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999年9月,在长安河成功地举办了“长安杯”龙舟赛,全市十几支龙舟队参加角逐。龙舟健儿,个个精神抖擞。一声令下,战鼓擂动,龙舟飞渡。两岸人山人海,呐喊助威,盛况空前。赛出了临湘人意气风发、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10月1日,五十周年国庆之夜,在长河两岸,举办了大规模的焰火晚会,长达80分钟。瑰丽的烟花,五光十色,绚丽多姿,在古老的长安上空绽放。临湘人民心中积攒的无限喜悦在空中尽情地绽放!长安沸腾了,整个临湘沸腾了!
长安河上波光粼粼,堤坡上绿柳如烟,两岸楼房林立,宽阔的桥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沿河大道,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星河广场,年轻姑娘轻歌漫舞;白发老者有的舞剑,有的打太极拳。步行街生意红火,宾客如云,熙来攘往,一片繁盛气象。好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2003年在上游开挖人工湖:白云湖。调蓄长安河水量,占地1700亩,湖床为19万平方米。2012年修建白云湖公园,公园建筑为江南园林风格。文化建设主体定位为地域文化。地方文脉分四条线索融于公园建设之中:即以吴国君臣活动为主的三国文化,长安驿为载体的迁徙文化,吴獬为代表的乡贤文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家峒为代表的瑶族文化。2013年完成了环湖亲水平台、驳岸改造、岛屿桥梁、文化雕塑、公园广场、长安古街、绿化、亮化等工程。后来又建起一座七级宝塔,直插霄汉,镇守着这方水域。“欲把西湖当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白云湖风光带成为临湘的人间天堂!每当夜幕降临,环湖的霓虹灯如繁星闪烁,环湖高楼大厦似火树银花。天上的星光,与倒映湖中灯光交相辉映,如梦似幻,让人仿佛置身于香江海岸。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来这里,悠闲地散着步,一阵凉风从湖面吹来,令人心旷神怡,好不惬意。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对对情侣依偎在花前月下,尽情享受着夜色中的美好。
四
长安河蜿蜒北去,入黄盖湖,润沃土,出长江,临湘因而美誉“鱼米之乡”。“取三寸芦苇做浮子,可以窥渔讯”。常在河边走的临湘人天生喜鱼爱钓,90年代初办起了浮标小作坊,后来迅速发展,遍布城乡。现有浮标生产、电商企业1100余家。为了让浮标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富民特色产业,临湘当今引领志士把目光投向了长安河上游的白云湖畔,建设“一镇三区”、融合“一链三业”、打造“一特三品”,浮标特色小镇、浮标生产园区和国际垂钓中心如期建成。河岸的生产区、商贸区、游钓区集生产加工、电商快递、产品会展、文化博览于一体。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格窗木门古色古香与延伸上游的长安河绿柳碧水垂钓走廊浑然一色。商贸街的特色浮标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四方客商,古街商贾如云,热闹非凡。
“小产品也能开辟大市场,小企业也能做出大文章”。2016年以来浮标龙头企业入园、作坊加工进镇,实行了生产集群、工艺集中、产品集钓,以浮标为龙头发展钓具全产业。共建成了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42家龙头企业入园,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建起了浮标生产实训中心、培训中心、展示中心和电商物流园。年生产浮标近2亿支,产品远销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临湘浮标占国内台钓市场百分之八十的份额。全产业链营销额达35亿元,安排就业劳力3万多人。小浮标形成了大产业。临湘被授予“中国浮标之乡”“湖南省浮标特色小镇”。一支浮标浮起了一方特色富民产业。
位于三湾渡槽南侧的国际垂钓中心,地势开阔,群山环抱,空气清新,环境幽静。集垂钓、游乐、餐饮、休闲于一体。成功地举办过数十次全国钓鱼比赛。吸引着四方钓客来“漫步江湖,游钓临湘”,令人乐而忘忧,流连忘返。
当你在长安河、白云湖漫步,有时你会看到钓客云集,悠闲垂钓的情景。长杆甩向水中,鲜艳夺目的浮标上下闪烁,牵动人心,钓者“自主沉浮”,当觉察到鱼已上钩时,毫不犹豫用力收杆,只见钓杆弯曲如弓,一条盈尺的鲤鱼吊到半空中,蹦蹦跳跳,荡着秋千,河边激起一阵阵欢乐的笑声。
亭亭水中,挺风斗浪,
迎来日出,送走霞光。
难忘故乡呀洞庭水,
临湘浮标放飞梦想。
是谁唱起了《小浮标之歌》?明快的歌声吻着一河碧水,荡起圈圈涟漪。长安河因那“折苇为标”的故事,频添了几分魅力。
五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如今的长安河,一泓碧水,平静如镜,两岸的沿河大道,绿树蔽日,浓荫匝地。高楼大厦,栉比鳞次。五座大桥,远远看去如长虹卧波。斜面堤坡上的岸柳成行,河边红花绿草倒映水中,分外妖娆。桥墩下,有人吹起长号,悠扬的歌声掠过水面,惊起一只只水鸟扑腾着,飞来飞去。
当你抬头北望,只见拦河坝上,巍然屹立着一座气势宏伟的楼阁——长安阁。颇有“层峦叠嶂,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意境。盛世修阁,彰显升平气象。文人雅士,云集长安高阁,游目骋怀,吟诗作对,一展风流。
杨振兵先生撰联:
汉唐明月潇湘琼阁;云水襟怀世纪沧桑。
曾靖波先生联云:
登楼远目:层峦叠翠,长虹卧波,市井繁荣罗万象;
倚槛驰神:梁苑呈奇,邺水钟秀,园开形胜接千秋。
李中武先生赋诗:
水碧波清景色幽,
长安高阁聚风流。
诗朋满座兴诗会,
客里犹闻《桂殿秋》。
一时间这里人文荟萃,留下数百篇锦绣文章。长安诗社、长安楹联协会、《长安文学》杂志社应运而生。渐渐的长安河有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增加了小城的文化底蕴。
临河而立的长安阁吸引着四方游客,纷至沓来,以一登长安阁为乐。极目远眺,碧水长天,白鸽翔集,杨柳如烟,叠翠堆绿。一位省长曾登上长安阁,欣然地说:“临湘有这样一条漂亮的河,是临湘人民的福气!”
长安,从历史的烟霞中走来,从激荡的岁月中走来;经过几多变迁,历尽多少沧桑。当我们来到这里,穿越悠长的堤岸时,仿佛穿越深邃的时光隧道,看到了临湘人生生不息的奋斗身影。长安浓缩了整个临湘的历史。我们临湘人,以一泓碧水的长安河为荣。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长安小城,如一颗镶嵌在湘北大地上明珠,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责编:王相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