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袁隆平的书房里,有块来自炎陵的山石

  恋上炎陵   2021-05-24 07:45:32

信息来源:袁隆平传 (节选)

1996年清明节这一天,湖南省政府在修葺一新的炎帝陵举办首届公祭活动。他们请来袁隆平当主祭人,请他点燃公祭圣火。中华儿女将最高的荣耀给予了他们心目中的“当代神农”袁隆平。

人们相信万物之神。然而,我们中华民族更相信自己的衣食父母炎帝和黄帝,并且以作为炎黄子孙而骄傲和自豪。

袁隆平的得力助手罗孝和听说袁隆平要去为炎帝陵揭幕,特意赶来说:

“袁先生,你在炎帝陵前,一定代我向这位神农始祖多鞠一个躬。”

“为什么?”袁隆平笑眯眯地问他。

“因为我自幼便崇拜神农炎帝。”接着,罗孝和讲了一段故事。他说:

“小时候,每年春天开犁之前,母亲都要用白面蒸一块大寿糕。等到二月初二那一天,母亲将那块寿糕郑重地交给父亲。父亲右肩扛着那张老式耕犁,左手用竹篮提着寿糕,我替父亲牵着牛,走向田间。

“路上,我问父亲,拿那寿糕祭谁?父亲说是祭神农炎帝。我问炎帝是谁?父亲说炎帝是管犁地种田的神。

炎帝陵祭祖场景(资料图片)

“到田间以后,父亲将寿糕摆放在老步犁的前头,朝天作个长揖,而后把那犁铧深深地插下去,划开新春第一道犁沟……

“父亲说五千年以前是炎帝开了人间第一犁,以后,人类一代又一代地效仿神农炎帝,在一年又一年的新春开犁耕地……

“我父亲总是非常虔诚地敬奉炎帝,他口中常说,炎帝开了人间第一犁,炎帝是给我们庄稼人带来恩惠的神。”

于是,袁隆平带着这个美好的故事,带着助手的嘱托,走向炎帝陵,走向罗霄山脉的西段。

罗霄山脉的初春,盛开着层层叠叠的玉兰花。未加修剪的玉兰花树,低低地分出枝杈,盛开在游人的脚下,那硕大而华贵的花朵,飘出阵阵清香。那一朵朵将开的玉兰花,像是一枝枝伸向天空的毛笔,书写着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相传,炎帝南巡访贤,登上罗霄山,见山水灵秀,民众勤劳,便与民同行,耕于斯,死于斯,从而被民众誉为神农。

当然,炎帝也并非神仙,他尝百草,识五谷,创农耕的功德及其影响力,绝非神仙与之可比。

袁隆平点过火的圣火台(资料图片)

就在这次公祭之前,考古学家在离炎帝陵不远的地方发现了远古时代人工栽培的水稻。这表明神农氏在此地教民农耕之说,绝非子虚乌有。

炎帝陵,又名“天子坟”。炎帝祠庙及其陵墓皆坐北朝南,依次为正阳门、祭祀亭、炎帝殿及陵寝。

“炎帝神农氏之墓”的石碑立于碑亭内。

炎帝陵四周,古木掩翳,溪水环流,岸边有“龙脑石”兀立,龙首、龙爪栩栩如生。炎帝陵西侧,横卧着一座巨大的天然凹下去的石池,人们称之为炎帝采草药的洗药池。

好一座雄伟的高山,山崖有“龙脑石”兀立,山顶有雄鹰翱翔,杜鹃声声啼叫,山谷幽深肃穆。松脂的浓馥,柏叶的清香,浸肌润肤,令人心旷神怡。

站在炎帝陵,凭高远眺,更是景象万千。只见群峰争奇,众坡竞秀,满山满坡的红杜鹃,满山满坡的苍松翠竹,几乎入眼都是景。但见高高低低的山峰,深深浅浅的沟壑。人们说,罗霄山是由众多山峰垒成的山。袁隆平感慨万端,他想到,没有众多的山峰,便没有罗霄山;没有炎帝始祖和他后辈的不懈努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世代文明。

炎帝陵祭祖供品(资料图片)

相传,神农炎帝生前曾在这里品尝百草,不顾生死,曾一天中毒72次,仍不肯罢休。经过无数次锲而不舍的实验,最终为人类尝出了赖以生存的稻、黍、稷、麦、豆五谷及360多种草药。

袁隆平从炎帝陵所在的山头拣回了一块山石,他将这块山石恭恭敬敬地放在自己书房的案头。这块山石向他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净化着他的灵魂……

对炎帝的祭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炎帝是对人类贡献最大的诸神之中的一位。我们吃的粮食,穿的衣服,治病吃的草药,都与炎帝的创造相关,人们称他为“衣食父母”,他是一位与人类同甘共苦,哺育人类繁衍生息的“父母”神。

人们为炎帝举行的祭祀仪式,说明了炎帝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上午9时,祭陵仪式宣布开始。

主祭人袁隆平在数百名来自海内外的嘉宾的簇拥下来到“天子坟”前。

司仪宣布:献太牢,上供果。

于是,人们将牛、羊、猪(三牲俱全为太牢)各一具抬上供桌,随后则是五彩缤纷的果蔬陆陆续续被礼仪人员摆上供桌。

炎帝陵前点燃圣火(资料图片)

接着,主祭人袁隆平和诸位陪祭人依次盥手,就位。只见主祭人袁隆平高擎起火把,点燃了祭坛前的圣火。

随后,海内外嘉宾先后奠酒,读祭文,向“天子坟”行鞠躬礼。

在古朴典雅的古乐曲和舞蹈表演之后,由一位农民代表手持原始的犁杖,铧开了罗霄山春天的第一犁……

由袁隆平点燃的圣火,则继续闪耀着火焰,仿佛是从刀耕火种的年代传来的赞歌。

这里是春天,这是在袁隆平生命中遇见的最美好的季节。

责编:颜青

来源:恋上炎陵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