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林:“三菇”产业领跑致富路

  新湖南客户端   2021-02-05 20:17:5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2月5日讯(通讯员 王玖华 赵富贵)“快来啊,香菇又香又嫩,好吃又营养。”随着吆喝声,挤进大群人,采摘的、选购的,好不热闹。2月3日,双峰县青锋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食用菌基地的香菇大棚里,市民们正在采摘和选购香菇。

“基地共有12个钢架大棚,每个大棚价值4万元左右,由钢筋、钢架和黑白膜组成,其中种植金针菇大棚2个,香菇大棚3个,平菇大棚7个。”合作社理事长王桂林指着排列齐整的钢架大棚介绍。

该基地种植金针菇、香菇、平菇三大品种,由棉花籽、莲子壳为主料,稻草、木屑、麦麸、石灰为辅料,伴堆发酵一周后,慢慢长出“三菇”菌包。每个大棚400平方,可培育平菇菌包11000多个,香菇菌棒8000多棒,金针菇菌包15000多个,按现在的冬季气候,每天可产“三菇”1吨以上,每天盈利1万元左右,除满足本地消费需求外,大部分投放广州、深圳、海口等市场,因质好价廉,大受市民欢迎。

2016年初,在长沙做建材生意的王桂林回家创办了合作社,生产加工食用菌,引导群众共同致富。该基地占地面积20亩,位于走马街镇大泉村,是双峰县产业办的重点项目和镇财政所的重点扶持产业。

“2012年至2015年期间,王桂林挤出时间,自费赴永州道县清塘镇食用菌基地学习种植和管理技术,不懂就运用上网及查阅书刊等渠道,从品种单一实现了品种多元化,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走马街镇党委副书记赵抑难对王桂林创办的食用菌基地表示满意与赞赏。该基地不仅安置了贫困户就业,促进了经济发展,还让“三菇”产品“爬”上了广州等市民的餐桌,成为响当当的名牌产品,每年产值达200万元以上,铺就了贫困群众脱贫之路。

“每天收入70元,基地免费提供午餐,年纪大了还有份这么轻松的工作,知足了!”50多岁的王新初边采摘香菇边笑着说。

“我家是个贫困户,他看到我家困难,就叫我到基地干活,培育菌包,采摘菇子,每年也有万多元的收入,他是个好人呀。”来自2公里外梅峰村的刘玉寒大娘感激道。

在该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的平菇扶贫车间,呈现出一番景象:一排排的铁架上,码放着一层层的菌包,从两端“破茧而出”,10多名“娘子军”采摘修剪技术纯正,过称包装忙而不乱。

“扶贫车间共有24个门面,1000多平方,都是平菇品种。”王桂林说。从2019年开始,扶贫车间共安置了20多名易地搬迁对象就业。

“扶贫车间位于镇集中安置点,交通便利,环境优雅,为易地搬迁对象就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上班,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标。”走马街镇党委书记王贵祥说。

责编:龚雅丽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