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四新”战略丨曹忠平:如何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湖南省民政厅、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1-01-26 15:00:36

编者按:2021年1月25日,由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的《“三高四新”战略》一书出版发行。

该书由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作序《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 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全书聚焦60个话题,说理明晰透彻,表达深入浅出,语言简明晓畅,前置“三高四新”战略的思维导图,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的通俗理论读物。

现将该书选编的湖南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曹忠平署名文章《如何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文转发如下。

如何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 曹忠平 (湖南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湖南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围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着力增强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为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关切当作工作开展的“晴雨表”,把群众的满意当作检验成效的“度量衡”,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带领三湘父老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让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建设精准救助先行区,开启民生幸福新篇章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幸福新生活的起点,幸福生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等。湖南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将如期实现。但受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影响,有的对象还有返贫风险,尤其是106.4万兜底保障脱贫对象,大多为老年人、未成年人和重病重残对象,绝大多数无法通过产业和就业扶持获得稳定的收入,我们必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加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兜住兜牢兜实民生幸福底线。

推进精准监测。按照脱贫攻坚过渡期的总体要求,我们要保持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持续加大对兜底对象的保障力度,并建立全省困难群众大数据库,搭建社会救助大平台,开展收入信息大核对,加强对低收入家庭、脱贫监测户、贫困边缘户等重点对象的监测,进行实时动态预警,一旦发现异常,政策马上跟进,加快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推进精准保障。除保障重点贫困人口外,我们要加快救助政策向孤老病残、异地就业困难农民工等特殊困难群体覆盖,建立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等救助政策,开展城市困难对象帮扶解困,推进低保对象扩大到低收入家庭群体,加快小额临时救助审核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提高“救急难”能力,确保群众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在哪遇到困难,都能及时得到公平的救助。

推进精准供给。根据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快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步伐,推进医疗、就业、教育等救助制度与基本生活保障政策衔接,根据群众致困原因、真实需求,因人施策、因户施策、精准施策,提高救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推进精准帮扶。社会救助既要保生存,也要开展发展型救助,丰富“资金+物资+服务”救助内容,我们要引导广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参与,形成“一帮一”“多帮一”等机制,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坚定战胜困难、奔向幸福的信心。

二、建设医养康养先行区,打造幸福养老新高地

家家都有老、人人都会老,幸福养老关系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幸福生活。湖南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到2019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老人有1288.7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8.63%,“十四五”时期还将迎来第二次增长高峰。预计到 2025年,湖南省老龄化程度将超过20%,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面对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湖南要抢抓新机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统筹事业产业发展,将社会养老打造成幸福产业。

强化兜底照护保障。我们要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扩大长期照护险试点,推进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提质升级,确保每个县建成1所以上特困供养机构、2~4所区域性中心敬老院,通过医养结合加强护理型床位供给,提高养老护理员队伍素质,在确保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基础上,优先为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服务,切实解决公办机构“一床难求”的问题。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我们要顺应绝大部分老百姓传统养老习惯,开展社区和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大力建设街道综合养老中心、社区日间照料机构等设施,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串联起周边家政、餐饮、医疗、超市等网点,发展助医、助购、助行等服务,实现“床边有照护,身边有驿站,周边有服务”目标,为更多老人提供就近方便的“家门口”服务。

补齐农村养老短板。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农村老龄化程度更高,养老保障与服务需求矛盾更加突出,我们要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敬老院改造升级,充分发挥村级组织、老年人协会作用,探索发展互助养老等新模式,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

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我们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建设,发挥湖南交通、医疗、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支持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建设新型养老产业集团,支持环洞庭湖、湘南等地发展生态养老、旅居养老、文化养老等产业圈,通过优质的湖湘养老产品,努力打造 “颐养康乐 幸福湖南”养老新高地。

三、建设三治融合先行区,打造和谐宜居新社区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是广大群众的温馨家园。发展实践证明,社区稳,则城市稳;社区美,则城市美;社区发展强,则城市发展强。随着湖南省“一核两副三带四区”经济格局的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对民主权利、生活质量、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更高,我们要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将城乡社区建设成社会治理共同体。

坚持基层民主,尊重群众意愿,保障群众权利,激发基层首创精神,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当前,湖南省正在开展村(社区)“两委”换届,我们既要选优配强“两委”班子,也要指导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完善民主协商等制度,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评比,引领大家共同遵守文明规范,紧紧依靠自治来暖民心、聚民力、集民智。

坚持多元共治,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制度,畅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参与渠道,保障平等的参与权和发展权。在湖南省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广大社区工作者被称为“小巷总理”“志愿红”,成了感动中国最亮丽的色彩。我们要充分总结这些经验,深化湖南社工“禾计划”,建好基层社工站,培育更多的社区社会组织,提高居民的组织化程度,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坚持放权赋能,严格执行全省群众性自治事项、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减负工作事项“三个清单”,依法推动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下沉,既给基层下达“过河”的任务,也帮助解决“桥”和“船”的问题,指导基层通过“四议两公开”等机制,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

坚持优化服务,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保障社区综合治理稳定,将城乡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成集党务、政务、村务、商务、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阵地,真正通过群众的“自治圈”,不断完善基层的“服务圈”,打造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圈”。

四、建设温情服务先行区,弘扬文明友爱新风尚

有爱生活才会有品质,有爱社会才会进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三湘仁人志士,湖湘文化从来不缺家国情怀和慈善基因。这种传承,激励着我们建设更有温度、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家园。从湖南发展现阶段看,特殊困难群体人数还比较多。据初步统计,湖南省有城乡低保对象193.5万人、特困人员37.9万人、农村留守儿童63万人,这些都需要通过众智众筹众创、共建共治共享来发展,切实让更多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完善服务阵地,加快推进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精神康复等托底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我们要在村(社区)全部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儿童之家等站点,使之成为凝聚社会帮扶、志愿服务重要阵地,让广大群众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中感受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完善服务网络,加快发展适度普惠性福利事业,推进城乡一体化、服务均等化,增强基本社会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互联网时代,我们尤其要加强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应用,推进人机结合、人技结合、人智结合,确保各项需求及时响应、各项供给更加精准,大幅提高服务效能。

完善服务方式,在增强政府兜底服务的同时,我们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强化慈善机构监管,加强慈善组织培育,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开展公益创投大赛,奖励优质服务品牌,推进爱心组织、爱心企业结对,联合发起募捐,打造慈善品牌,增强全民慈善氛围。

提高服务质量,我们既要注重物的丰富,也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对特殊困难群体不能只给钱,还要多陪伴、多关怀,加强走访探视、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社会融入等服务,让服务更加走心、更贴民心、更有爱心。

责编:詹娉俏

来源:湖南省民政厅、湖南人民出版社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