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罗平:不等不靠 贫困户变身种粮大户

    2020-11-04 15:01:45

赵罗平夫妇在田间忙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刘俊荣 刘小琴

眼下正是晚稻收割时节,湘乡市育塅乡水口村的种粮大户赵罗平在田间地头忙个不停。对他来说,秋粮颗粒归仓,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水口村连片的稻田里,赵罗平正熟练地操纵着收割机抢收晚稻。他计划今年种植的350多亩水稻全部收割完成后,继续在田地里种植油菜。这样一年下来,350亩田地能带来35万元以上的产值,纯利润就有10多万。然而谁能想到,这个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四年以前还是一个艰难谋生的贫困户。

今年57岁的赵罗平之前一直在外务工,家里由妻子打理。2010年,赵罗平的妻子被查出子宫癌,赵罗平不得不回到家里,一边照顾妻儿,一边努力耕作,生活过得异常艰辛。2014年,赵罗平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尽快改善家里窘迫的现状,赵罗平将周边村民闲置的水田流转过来,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水稻种植上。“想要脱贫,减轻政府的压力,只有主动作为。”赵罗平说。

赵罗平眼界宽,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想当的不只是盯着“一亩三分地”的农民,而是懂科技、会机械的“农场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赵罗平瞄准了规模化、产业化的种田模式。

抢收晚稻。

2016年,他着手成立家庭农场,水口村干部纷纷相助,帮他筹集了10多万元资金,流转了170多亩田地种植水稻。紧接着,他又添置了收割机、旋耕机等农用机械设备,通过农机培训成为了一名持证上岗的“农机手”。这一年,他的家庭农场办得红红火火,当年就赚到了7万多元。

“国家的政策好啊,我当年就流转了100多亩水田,走上了机械化的路子,并获得了很好的收益,年底就脱贫了。”赵罗平说。

赵罗平承包了村上350多亩稻田。

随着耕种技术的不断成熟,赵罗平越来越有信心,种植规模也随之扩大。今年,他承包了350多亩农田,实现了从育秧到烘干储存全程机械化。在赵罗平的带动下,村里几名种田的“老把式”也加入了水稻规模种植和农机服务的行列,同时,也给周边10多名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过去村里闲置的荒地变成了希望的田野,赵罗平也被村民们誉为“种田能手”。

“我准备在今年成立一个合作社,和本村致力于发展农业的朋友一起抱团发展,走一条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子。”说到今后的发展,赵罗平信心满满。

责编:胡孟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