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的“长沙名片” ——“邮政杯”2020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走进长沙天心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10-27 13:04:50

新湖南客户端讯(记者 姚瑶  视频 龙力  摄影 刘广良 陈建)每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印记。对于长沙而言,天心阁不仅仅是一座楼阁,更是一座精神的地标。

它位于古城长沙的东南角,自明万历年间以来,就被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赞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雅集于此,登阁抒怀,吟诗作赋。

它是近代政治风云的聚会之所,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都在这里上演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剧。其背后的红色故事更是深刻彰显了湖湘精神,传承了民族气节。

而现在的天心阁,是湖南“新潇湘八景”中“长沙四大古迹之一”,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等阁楼一同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

10月21日,记者跟随“邮政杯”2020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走进这里,一同感受伟人的情怀,革命的记忆。

走进天心阁,先见薰风亭。它建于1932年的盛夏,四周清香宜人,故此得名。薰风亭前池水的石壁上刻“伦鉴”二字,意为池水如镜,以镜为鉴。

跟着石板路徐徐前行,两旁绿树成荫,园内五彩缤纷,鸟语虫鸣,是人们习拳舞剑、练琴读书、游览休憩的好处所。

拾阶而上,依次经过崇烈塔、崇烈门、崇烈亭。“这是为了纪念抗日长沙四次会战中英勇牺牲的将士们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崇烈塔上方昂首屹立一头石狮,石狮明眸远望,头朝东北,寓意着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讲解员尹佳旎微笑着向我们讲解道。

移步至天心阁古城墙,这里是长沙古城仅存的一段古城墙遗址。经过多年岁月的洗礼,城墙表面已经斑驳,大半墙面也被厚厚的植物所覆盖。尹佳旎告诉我们,这段古城墙虽然仅有251米长,却是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才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非常不易。古城墙存南、北两月城,却没有设置城门,在我国古代城防工事现存实例中极为罕见,对研究古代军事城市防御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十月金秋,阳光明媚,天心阁游人如织,登楼一览胜景,长沙城车水马龙,尽收眼底。天心古阁矗立于古城墙之上,楼阁碧瓦飞檐,朱梁画栋,古香古色,令人流连忘返,恣意盘桓。

整座阁楼属于明清时期南方的园林建筑风格,据1613年善化知县唐源在《分地方申详》中记载,这里始建于明万历年以前。它横亘于长沙古城东南角的龙伏山山脊之巅,大有“古阁入天心”之势。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因其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其初担负着军事防御、消防瞭望和上观星相祭天神、下镇风水四大功能。后清乾隆年随着城南书院迁址于天心阁城墙下,作为文化祭祀场所,为保长沙文运昌盛,“振人文而答天心”,故其更名为“天心阁”至今。

“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阁楼前悬挂的精妙楹联引发了众人浓厚兴趣。天心阁管理处文物科沙伟兴致勃勃向我们讲述了这里的两段红色历史。

毛泽东青年时期在长沙求学,就曾经常与同学好友到天心阁畅谈时事。五四运动期间,毛泽东心情沉郁,与老师黎锦熙漫步至天心阁,黎锦熙用天心阁名联“四面云山都如眼,万家烟火总关心”来开导他,毛泽东顿时明白,不应该被暂时的烟雾迷惑,应该关心的是万民的忧乐。

1930年6至9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曾两次攻打长沙,第一次胜利攻占了长沙城,并占领了十天,并在天心阁召开了军事会议。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战果非常辉煌的一次进攻战役,在国内外影响很大,连共产国际都感到惊讶。

“第一个故事告诉青少年要爱党、爱国、爱人民,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二个故事蕴含着自立自强的道理。这其实就是我们的湖湘精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这对青少年极具教育意义。”沙伟激动地说。

1938年11月的文夕大火,古城长沙一片焦土,天心阁更是荡然无存。1983年,长沙市委市政府重修天心阁,1984年竣工。新建的天心阁各层悬挂的对联均由当代名书法家书写后再镌刻,龙飞凤舞,美仑美焕。《重建天心阁记》记载:“游者登临,瞰湘江北去,招岳色南来,长虹卧波,层峦叠彩,江山放眼,乾坤在抱,振兴中华之志,宁不油然而生!”

如今天心阁早已不是长沙城的最高点了,但自从天心阁重建以来,许多的革命前辈、名人纷纷来到天心阁登楼参观并合影。对于长沙城来说,天心阁不仅仅是长沙的名片,还是人们对于革命前辈和革命历史的怀念方式。

“伴随着四个多世纪的皓月当空,天心阁见证了长沙城的荣辱兴衰,今天站在这片湘楚大地,回望历史的长河中那些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在佩服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之时,您是否更加热爱脚下的这座历史名城了呢? ”阁楼之上,清脆的诵读之声伴随着秋风吹得好远。

作为“邮政杯”2020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的参赛者,讲解员沙伟、李荣玉与周惠期待着与大家相聚于此,不负美好时光。

责编:王德和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