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1 09:55:5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8月21日讯(通讯员 刘群)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培育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进宝塘下大决心,多举措加快发展湘莲、土鸡、香猪、柑橘、中药材等各项致富产业,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让扶贫由“输血”变为“造血”,从根本上确保脱贫效果持续稳定,书写脱贫攻坚的奋斗篇章。

荷叶龙虾套养发展,增强造血功能
眼下,在进宝塘镇进宝塘社区湘莲套养龙虾种植基地里,成片的荷叶才露尖角,荷田内成群的小龙虾迫不及待地爬上网兜,实现了水上荷花开、水下虾儿肥的景现。
51岁的贫困户王军明,2016年成立了富民种养合作社,发展湘莲套养龙虾176亩,其中湘莲种植102户,龙虾套养74亩。为了管理荷塘和小龙虾基地,他还从村里请了5位贫困户做事。通过县扶贫资金的帮扶下,其中全村84户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年收入达57万元。
“生态养殖的小龙虾一年只产一次,销售价格自然比普通小龙虾要略高。”王军明介绍说,这里养的小龙虾不愁销路,都是客人上门订购,今年按照每亩6000元的产值,74亩地年产值将达45万元。
进宝塘社区王军明发展湘莲和小龙虾种养产业也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今年54岁的唐双美因病致贫,妻子身体残疾,土地流转后,他被招到基地上班,负责种荷花、除草、喂食,月工资1200元,加上每年500余元的土地流转租金,年收入达2万元,实现了脱贫。

大棚蔬菜硕果累累,幸福指数节节高
在进宝塘镇荷叶村有一名普通的大棚蔬菜种植大户,凭着自强、自立,依靠勤劳的双手,在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并且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他就是荷叶村18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朱冬平。
朱冬平父亲因患肝癌去世,母亲年老多病已无劳动能力, 3个子女都在上学,全家6人,家里的重担落在夫妻俩身上。因其父亲在患病治疗期间花费医药费9万余元,再加上为其父亲办丧事,家里经济已是债台高筑。丧父之痛加上沉重的经济压力让朱冬平完全丧失了信心。镇政府得知朱冬平的情况后,主动结对帮扶,鼓励他树立信心,自强、自立,依靠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2016年,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朱冬平申请办理了扶贫小额信贷3万元,并从亲朋好友借款5万元,共投资8万元用于发展大棚蔬菜10亩。为了种好大棚蔬菜,朱冬平不分昼夜,一心扑在这一产业上,边干边学边摸索,不懂种植技术就参加技术培训,还利用网络学习最新科学种植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朱冬平凭着新时期农村青年的吃苦耐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很快成为了大棚蔬菜种植能手和技术能手,当年种植大棚蔬菜获纯收入5万元。他还利用闲季节在附近打零工,其妻子也在外务工半年,夫妻俩的务工收入可观。2016年,朱冬平全家率先脱贫致富。作为一名种植能手,朱冬平帮助了村里其他贫困户10户41人学会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谁缺资金,他主动帮助,谁缺技术,他手把手耐心教。

昔日荒山嬗变果园,助农增收添动能
走进乐兴村柑桔基地,老远就闻到一阵阵沁人的清香,那漫山黄橙橙的柑桔挂满了枝头,一颗颗柑桔树不堪重负,都弯下了腰,工人们只好用竹竿为它们“撑腰”。眼下,这1200亩柑桔园就是李氏柑桔种植专业合作社,总投入300多万元,共种植6万多颗柑桔树,主要品种为皇帝贡柑、砂糖桔、沃柑,这些品种都是从重庆引进,色鲜味美,比传统柑桔更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为了使新品种能够适应本地的水土,在乐兴村真正“落地生根”,合作社进行了3年的试种,试种成功后,才开始大面积种植。在工人们的照料下,新品种终于迎来了大丰收。
乐兴村总支部书记欧东升对我们说道:“以前我们这个基地都是荒山遍野,长得到处都是野柴、野草,山还被烧过,没有路,前年李氏柑桔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陈国富将这边承包过来,冒着比较大的风险做“试验”,现在都挂果了,试验成功了。通过他们过来种植特色水果以后,不但村里面的地租出去了,这个地租钱增收了,再加上当地的老人、上年纪的,可以轻松在家门口就业,特别是一部分贫困户就业,每户至少给他们增加了2万块钱收入。除了给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合作社还免费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鼓励更多的果农加入到合作社。此外,陈国富还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多方联系商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确保果农增收。”
昔日的荒山变成了千亩果园,山绿了,景也美了。陈国富告诉我们,以后他还要将合作社打造成一个集水果采摘、销售、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业观光产业园,发展多产业融合,帮助更多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如今,在进宝塘镇,扶贫产业遍地开花,群众的钱袋子鼓了,生活富了,日子好了,底气更足了。
责编:刘乂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