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浓味尤长——湘菜走进联合国的那些人、那些事

  新湖南客户端   2018-12-04 10:13:13

情浓味尤长

——湘菜走进联合国的那些人、那些事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张权

从美国回来十几天,精神好像还是有些恍惚。毕竟去到这个世界上被公认为最强的国家,内心是兴奋和激动的。

11月11日,由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大湘菜报组织的“湘菜走进联合国”一行20多人,从长沙启程,奔赴美国,前后10天。作为随行的记者,一路感触颇多。惭愧地说,以前没有了解过饮食这个行业,粗浅地认为这就是“吃吃喝喝”,满足口腹之欲,但一路走来,接触的人,碰到的事,都让我对湘菜,以及湘菜人,有了新的认识。

一家湘菜馆

湘菜走进联合国,考验的是“火候”。

与中国厨房不同,联合国总部的厨房多是蒸烤设备,没有“明火”。 据欧阳海林讲:总部厨房面积不小,呈长条形,是由几段西餐厨房连接组成。里面只有煲仔炉、烤箱及煎炸炉等西式炉具,没有炒炉、炒锅、炒勺,只有两个万能蒸烤箱(事后发现,只有一个能用)。

而讲究“火候”的湘菜如何应对?为了保证每道菜品的品质,大部分湘菜的加工被放在了联合国附近一家湘菜馆完成。

这家叫做“好湘聚私房菜”的湘菜馆,坐落在距曼哈顿区约40-50公里的法拉盛市。这也是我们抵达美国后,接触的第一家湘菜馆。

湘菜馆面积不大,仅能摆下十几张饭桌。这从厨房就可窥见一斑:十几平米的厨房,3个猛火炉(不带鼓风机的)、一个蒸笼炉、一个煲汤炉,一个不足3平方米的案板台,湘菜大厨们都惊呼:连站都嫌拥挤怎么做加工呀?

但正如戏谚云:“五六步当千百里,三四人当十万兵”。在湘菜大厨的精心烹饪下,硬是在方寸之地为“联合国湘菜之夜”准备了20桌精品菜肴。

所以论功,这家在异国他乡给大厨们提供场地的湘菜馆当是头功,好湘聚的老板王卓明来自张家界慈利县,来纽约开餐馆已有些年头,他也为能参与此次活动颇感兴奋:湘菜能来美国做推广,并且能登上联合国总部的舞台上,作为湖南人是自豪的,这样的推广也能够让更多的美国人能认识湖南、了解中国。而如此热心为活动提供服务,他的回答也颇为大气:身居海外,能够帮助同胞本就是幸事。

平心而论,“好湘聚”湘菜馆的菜品受食材和地域的影响,多少有些改良,但湖南人仗义的性格却依然还是那么“地道”。

三个“火枪手”

之所以取“火枪手”之名,是因为三个人在此行的团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都有着海外生活的经历,都会熟稔的英语口语,他们像“枪手”一样代替团友们和老外们进行沟通交流,以至于被各团友们“争来抢去”,“人气旺,火得很。”之所以要谢谢他们,或许,从他们的身上,能看到湘菜这个行业的希望。

三人年龄相仿,成长背景有着相同的轨迹:他们的父辈均从事饮食行业,算是标准的“湘菜人二代”。出生于1983年的赵思杨是三人中年龄最长的,英俊帅气,同行的摄影师都赞叹:镜头前的他,举手投足间都像个模特。

但他却没有模特那般“高冷”,目前和父母亲在西班牙经营一家中餐馆的他,多次参与了湘菜海外行的系列活动,这次他又“如期而至”。 初始认识在机场,他就忙着将托运至美国的食材物品装箱打包,从启程到返程,他都如工作人员般帮着团队打理一切。

思扬好“静”,但感情充沛,记得活动结束后,在旅行车上,他分享着参与历次湘菜海外活动的经历,回想每次推广活动背后的付出和不易,言语几近哽咽。为什么对湘菜推广活动如此“不离不弃”,他也是平淡如水地说道:就是喜欢和热爱吧。

24岁的刘子睿,自幼来美留学,如今的他在美国西雅图开了一家中餐馆,从当地的湖南商会得知到这次湘菜推广活动,坐了5个小时的飞机赶来。

子睿的生活习性均已“美”化,也善谈善聊,美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生活习俗,他都能娓娓道来。年龄小,爱思考,是他给人的感觉。在他的印象中,湘菜在美国推广这还是第一次。之所以如此兴致勃勃,是因为他觉得湘菜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例如:米粉、面条、蒸菜、小吃等,更贴近美国的饮食文化。他对湘菜在美国的推广和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湘菜融入美国社会,要逐渐适应美国传统的分餐制饮食文化,同时要拓宽一些特色食材的进货渠道。

“戴上眼镜像学生,穿上工服像大厨。”这是大家对25岁的戴勇攀的印象。他也是此行团里年龄最小的团友。他是湖南知名饮食企业坛宗剁椒鱼头的第四代传承人。

海外留学多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的是酒店管理专业。回国后,帮助父母打理湘菜经营品牌,其中在长沙卖“疯”了的坛宗剁椒鱼头,就是他在加拿大留学时开始研发的菜品。戴勇攀吃得苦,爱钻研,想法也多,回国几年把餐饮的各个岗位都尝试了一遍,他热衷于动手做菜,常常从动手中寻找灵感。这次坛宗剁椒鱼头和小炒黄牛肉两道代表性湘菜制作,他是他们企业选派的唯一厨师技术人员,切菜配菜,上灶掌勺,丝毫看不出他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

最富有戏剧的一幕是,在美国的最后一天晚上,同行的湘菜大师徐大斌收了戴勇攀为徒,仪式简单而热烈,师徒相互递交拜师贴和收徒帖,弟子执敬茶礼……拜师仪式按传统程序圆满礼成。同行的大师和企业老板都作为见证人签字留念。戴勇攀说,多学习,希望能早日接过父辈的旗帜,不辱使命,将湘菜传承下去。言语沉稳老道。

五位“大师”

了解饮食行当,或许就从一声“大师”的称谓开始。

初始听到众人拱手称呼徐大斌、王伏明、李辉来、吴云贵、欧阳海林五位“大师”,顿时觉得满满的江湖感,心里却在琢磨:为什么不叫“大厨”或者“名厨”?美国之行,接触下来,方才隐约懂了“大师”背后的这片江湖。

餐饮,是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它有着中国古老的师承制,厨师也如相声的说学逗唱般有固定的功课和方向。都是从一门开始,尽量多学其他的。和大师的相处,时有听闻他们亲身叙事,刚学厨时的辛劳:从打杂开始,再上案子,切好菜了再上炉子,过程非常辛苦。他们学艺,成长,闯荡江湖,自立门派,彼此追赶……如果说,各个餐饮企业就好比江湖里的各大门派,而各大菜系的厨师就好像被各大门派邀请助阵的武林高手,谁的功夫高,谁就能争霸江湖。

中国古代没有尊重厨师的传统,历史上只有著名的食客,著名的菜品,少有著名的厨师,偶尔有几个厨师的身影掩藏在一些文人的笔记中,也是影影绰绰,不见真容。但这一次一睹了五位“大师”的风采。

徐大斌、王伏明、李辉来、吴云贵、欧阳海林五位都是国家级的烹饪大师。其中,徐大斌、是“毛家菜”传承第一人,现任湖南省韶山宾馆副总经理兼行政总厨。王伏明曾长期供职于湖南省委接待处,他们俩供职的地方因为政治、文化的特殊性,接待过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李辉来目前是北京湖南大厦餐饮总监,吴云贵是徐记海鲜的出品总监,而欧阳海林,不但在深圳有多家湘菜企业,并将湘菜馆开到了香港。

五位大师的经历,讲述的不仅仅是湘菜,更是一部厚重的湘菜文化历史。

五位“大师”的性格,也各具特色,欧阳海林曾点评:大斌师兄运筹帷幄、沉着干事;伏明大师风趣幽默、开朗豪放;云贵大师温文尔雅、埋头苦干;辉来大师;“策”功深厚、才思敏捷,而对海林大师,个人的点评是:才情横溢、恬淡从容。

有人说,“大师”的称谓是表示他们技艺非凡,屡拿大奖,国家认可,这倒符合《辞海》专条解释:“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所宗仰的学者或艺术家”。我更喜欢雕刻大师罗丹的观点:“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这次端上联合国餐桌的15道湘菜,通过大师们的“妙手烹制”,色、香、味、形兼具,难怪有人评价,这些湘菜呈现了:风花雪月的美——盘饰意境,舌尖上的美——味觉意境,以及文化的美——体现湖湘传统文化的精髓。

此次活动执行团团长、大湘菜报总编辑陈胜年的点评,更是一语中的:“大师”称谓更多是一种精神体现,这些“大师”们常年累月,孜孜以求推广湘菜文化,并身体力行践行着“传帮带”的责任使命,他们有“麻布袋上绣花”、挽狂澜于既倒的绝活,也有德艺双馨的人格魅力。

一群湘菜人

准确地说,同行的这群湘菜人都是来自知名餐饮企业中的企业家和高管们:“酒鬼酒”、“坛宗剁椒鱼头”、“炊烟时代小炒黄牛肉”、“文和友”、“望湘园”、“徐记海鲜”、“蒸浏记”、“彭记坊”,还有中粮集团旗下中粮米业、中粮油业等品牌。这些饮食江湖中响当当的招牌,某种意义上撑起了湘菜行业的半边天。

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李明,此次携妻一同参与活动,两人好似“神仙眷侣”,一路相依相偎,羡煞旁人。李明是安徽人,他说来湖南生活的这些年,愈发觉得这片土地的可爱,也愈加感受到湖湘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湘菜走进联合国,是从“0”到“1”的起步探索,从这个层面上说,意义非凡。

戴宗、谭艳分别是“坛宗剁椒鱼头”和“炊烟时代小炒黄牛肉”两个品牌的创始人,也是此行的第二对“夫妻档”。两夫妻对于活动投入了巨大精力,连呈现菜品的盘饰都是精挑细选,自行携带,力求完美。走在人群中的两口子推着行李箱,衣着朴实无华,让人实在难以想象,这是一对掌控年收入过2亿的餐饮企业家。

望湘园的创始人之一陈丽,也从上海赶赴此次活动。这家享誉京沪的湘菜餐饮品牌,在全国拥有近80家直营连锁店,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是当之无愧的湘菜领军品牌。如何把企业带向更高的台阶?如何成为餐饮行业产业化变革的开拓者?她是带着她的思考来参加此次活动的。

还有“蒸浏记”的三位联合创始人彭诚、罗刚、何阳根,文和友的两位女高管颜菁怡、邹冉冉,徐记海鲜的殷辉,中粮集团的张立军、张超,彭记坊的孟君等。

在饮食江湖中,都说“同行是冤家”,但当这群湘菜人聚在一起时,却没看到半点违和的气息。在机场,因为酒水托运的管理限制,每个人行李箱都捎带上了两瓶“酒鬼酒”,在推广现场,“彭记坊”的高管穿上了望湘园的品牌推广服,“蒸浏记”的创始人帮助文和友布置着展台……这些场景至今想起,让人难以忘怀。

陈胜年说,湘菜走进联合国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湘菜文化活动的推广离不开餐饮企业的助推和助力,正因为他们的参与,也推动了大众对于湘菜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徐大斌说,随着时代变迁,菜系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湘菜要走出去,走得更远,就要吸纳各菜系之间的精华,拿来为我所用,餐饮企业之间要有良性的竞争,但更要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这样才能激发湘菜创新的新“动”能。

责编:李婷婷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