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晚报 2018-07-11 00:02:46
国民革命军第10军预10师30团6连
姜纪水:日本人用枪抵着我们去扫雪
↑老人身体健康,偶尔在家小酌。
↑背对夕阳,姜老敬军礼向记者告别。
↑姜老开心地与记者聊天。
↑姜老深情回忆亲身经历的衡阳保卫战。
■文/图 本报记者 罗文鹏
【老兵档案】
姜纪水,男,1919年出生,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新塘边镇勤俭村人。1939年正月入伍,参与过第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在衡阳保卫战期间,担任国民革命军第10军预10师30团6连(搜索连)的排长,他率领所在排作为机动力量,随时支援各个阵地。
【抗战经历】
“没有了老家,没有了田地,我们是流浪的老百姓……”2018年3月14日,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新塘边镇勤俭村,99岁的抗战老兵姜纪水,在江南小院里兴奋地唱起救亡军歌,迎接采访组的到来。
歌声雄壮激昂,老人手里的烟一支接着一支,他向记者讲述自己过去的经历,将思绪带回74年前衡阳城里的铁血战场。
20岁时被军队“抓壮丁”
1939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份——汪精卫通电投敌,中国抗战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在湖南,第一次长沙会战打响。
这年正月,正在田里干活的姜纪水,突然被“抽壮丁”的部队绑了起来。这时他20岁,平静的生活戛然而止,来不及和青梅竹马的未婚妻告别,就被拉入抗战的洪流。经过家门口的时候,奶奶倒是镇定自若,端出一包自制的米糕,嘱咐他:“糕去高回,戴斜皮带回来!”斜皮带,是当时军官的装束。老人的意思是说,希望他平安无恙,升官归来。
到了县城,有人给姜纪水松了绑。随后,他被编入预10师,方先觉当时是预10师的副师长。新兵训练2个月后,就被拉上了战场。
第一次上战场,是在江西的大茅岭,班长告诉他:“眼睛要亮,耳朵不能聋。子弹嗡嗡响,这就是新兵打的,不用怕。如果子弹啾啾响,这时候就要注意了。”虽然谨遵班长教诲,但他还是不小心受了伤,好在并无大碍。
吃一堑,长一智,打的仗多了,他也就习惯了战场上的流血牺牲。“学聪明”的姜纪水再也没有受过伤。
保护军部的搜索连被派往前线
从江西到湖南,期间转战多个省,经历数次战役的洗礼,当打到第三次长沙会战时,姜纪水已经荣升为预10师30团6连的排长。
他所在的连为搜索连,按照建制,本应该是保护军部。但衡阳保卫战打响后,方先觉将其安排为机动部队,没有固定阵地,随时准备支援各阵地。
开战前,命令下到连排,连长命令大家:“提起精神,把枪擦亮,手榴弹准备好,动脑筋想想怎么打。”
日本人发起第一次总攻时,姜纪水就开始增援各阵地了。“睡觉的时候不脱衣服,你靠着我我靠着你,没有真正的睡过。”他说,那时衡阳被炸得稀巴烂,有屋就睡屋里面,没屋就睡屋外面,随时要安排人站岗。
一接到传令兵的命令,姜纪水就立马带着全排的士兵跑步前进,驻扎的地方离支援阵地都不是很远,近的三五分钟到,远的十多二十分钟就能赶到。
“战场上是你死我活,你不拼,就会被打死。你后退,就会被枪毙。往上拼了,才值得。”
“越害怕,死得越快,还不如拿性命去飘(搏一把)!”
在姜纪水脑海里,尽管已经忘了衡阳城的模样,只记得“有一条大河,河对面是江东”,甚至连誓死保卫的阵地名称也记不清了。但严格的军纪,拼死的决心却依然刻骨铭心。前面的战友倒下了,来不及伤心和抚慰,他们便拼命顶上去。
下了战场,姜纪水对战友们照顾有加,他回忆道,当年排里一位弟兄得了疟疾,老是拉肚子,他就把内裤让给他穿。他说,战友是比亲兄弟还亲。
手榴弹一箱箱地堆在堡垒里
中国军队武器落后,重武器少得可怜,每个班只有一把轻机枪。姜纪水说,还好我们有飞机空投的弹药、大炮。
一说起当年,姜纪水自豪地说:“我力气很大,300多斤的松树,20多里路,我一个人就能扛起来,一般两个年轻小伙子都抬不动。”
他兴奋地说,只要放开嗓子喊一声,别人也要吓一跳;枪法很好,200米外打靶,30枪中28枪。他认为,人就是要有威慑力,让别人感到害怕。
记者问,日本人看到你怕吗?他挺直了腰板说:“日本人看见我们这支军队就很怕,我们的肩膀上都有‘刚国铁血泰山’的标志。”
这种威慑力也同样延续到普通老百姓当中。姜纪水回忆,日本兵不敢单独出来活动,“曾有一个日本人出来强奸妇女,被老百姓杀死了。”
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汉奸却充当了攻击衡阳城的日军走狗。他说,攻城的部队中,有一部分是伪军。
手榴弹是衡阳守军当时最厉害的武器。“手榴弹打开,口夸一下,停留一会,再扔出去,底下就‘垮了象’。”在江山话里,“垮了象”(音译),就是死一大片的意思。
姜纪水不止一次说,打仗要勇敢,但更讲究技巧。“手榴弹扔早了,鬼子捡起来扔回来炸我们自己。”他回忆,当时在第10军的堡垒里,一箱箱的手榴弹备在那里,“日本人爬不上方先觉壕,只能被我们的手榴弹炸。”
看着被俘的连排级军官方先觉伤心落泪
在衡阳打了47天,第10军弹尽粮绝。打到最后,姜纪水的排牺牲了大半,原本一个班有14个人,最后每个班只剩几个人了。
一天,日本人突然从四面围了上来,他们被俘虏了。他最先被关在护国寺。后来,连排一级的军官被集中关押到东洲岛,普通士兵则被关在其他地方。
那些日子,姜纪水看着美国人的飞机在东洲岛上空转来转去。“关在里面是一点事情也不知道的。”他说,虽然在一起的还有四个江山人,但是,“都不知道方军长和日本达成停战协议的事。”
八月的衡阳,城外水田里的早稻还没有人回来收割。姜纪水回忆,中国军人被俘虏后,每人分一碗稻谷,一勺盐,吃三天。他们自己想办法脱壳,然后用罐头盒子煮饭吃。
“真是被日本人折腾惨了!日本人的心很黑很黑,故意折磨我们,我什么苦都吃过。”
寒冷的下雪天,日本人让中国军人去外面扫雪,日本人用枪指着他们说,“八嘎呀路,怎么干活慢慢的!让我们太君看到是不行的。”他愤愤地说,“你们吃得多,你们力气大大的。我们吃得少,我们干活的力气是没有的。”
从夏天到冬天,中国俘虏一直穿着打仗时穿的单衣。“冬天让我们出去扫这个扫那个,夏天就放出去暴晒。”姜纪水说,日本人天天让他们干活,稍有不如意,就冲他们喊:“让太君看到,要死啦死啦的。”
每天早上,日本人向着东边呼口号。“每天都有人莫名其妙地不见了,每天都有人被枪毙,但绝不可能有人逃出去。”姜纪水说,被枪杀的人,可能是查到证件的,或者看着有权力,担心会对日本看守造成危险的。
突然有一天,方先觉被日本人押着来看望连排级军官。孤岛之上,方先觉看着被俘的连排级军官直掉眼泪,他们也跟着掉眼泪。
此后没多久,有日本兵对他们说:“你们大人逃走了,你们小兵死啦死啦的。”
日本终于投降了。有日本人对他们说,河对面的中国人很多,我们先生没面子。说完,便再也不去看他们,失落地走开了。
门口监视的日本士兵自动撤离了,大家走出被关押的房子,自动地集合到一块。这时候,姜纪水发现幸存下来的人已经不到原来的一半,“不超过100人。”当时,岛岸边拴着竹排、松树排,他们就划着竹排、松树排上岸,四处寻找各自的部队去了。
此时的衡阳城,基本被炸成了一片平地。一队队的日本兵,枪口朝下,谨慎小心地走在大街上。
方先觉成功逃脱多亏了衡阳老百姓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姜纪水20岁出征沙场,军列“三过”家门而不入,回来时刚好30岁。经历十年战火的淬炼,他是一个幸运儿,没有大的负伤,健健康康地回到家,还由一个年轻小伙长成了一个大高个。回来时,他依然记得那一幕,当穿着旧军装的他突然出现在家门口的时候,连父亲都已经认不出来了,还以为是驻扎在当地的伤兵。
让他欣慰的是,“我女人还认得我。”他妻子小时候喝他母亲的奶水长大,两人相差四岁,从小就像兄妹一般。隔着战火硝烟,两人鸿雁传情互诉衷肠,书写了战争年代一段坚贞可贵的爱情故事。一回来,这对有情人便喜结连理。
那个年代,在江山乃至江浙一带,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所以,1949年预10师准备开往台湾,姜纪水毫不犹豫地离开军队,这也是原因之一。即便抗战胜利不久,当地人对当兵的也并不认同,曾有一位国民党伤兵因为钓了农民的鱼而被活活打死。
而说到衡阳的老百姓,姜纪水和所有接受采访的抗战老兵一样赞不绝口。他说,第10军和老百姓的关系很好,衡阳老百姓给他们带路,提供情报,而且也多亏了衡阳老百姓把方先觉救出去。
对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来说,许多记忆经过时间的淘洗,变成了一块块碎片,还能够重新拾起的,便是最珍贵、记忆最深刻的一部分。在采访快结束时,采访组的民革志愿者通过微信视频,与方先觉儿子方庆亨连线,姜纪水朝着手机屏幕兴奋地说:“我身体好,还能打麻将,我今天高兴……你爸当年对我很好。”这一刻,他又记起了在绍兴举办的班长培训课上,方先觉给他们训话的场景。
责编:吴名慧
来源:衡阳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