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周伯安:走在时间的前头

  大湘菜报   2017-10-18 09:40:27

也许,有人看来,天上“馅饼”砸中了周伯安,周氏一族“挂亲”关系,奇珍阁嫡传弟子,周九龄之徒,“湘菜七爹”周迪吾之子……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也许,有人看来,懒洋洋的自由过于眷顾周伯安,每天爬山、散步、下棋、书写……耄耋之年,怡然自得。未见垂垂老矣,他且红光满面,恣意洒脱。

“我从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山本耀司的这句话,或许是对周伯安的最好诠释。






“但愿,你走得踏实,诚恳,不后悔”,作家王小波所希冀的模样,周伯安是活出来了的。庖丁一辈子,他不言悔,只觉着要“早做准备,走在时间的前头”。

湘菜泰斗王墨泉赞其“长沙第一刀”。隐身人海,谁瞧得出他是有口皆碑的湘菜大家?每早,从东塘家中出发,或漫步江边,或行至岳麓山,或写阅,或电视……人间烟火。若不是最近一次厨艺传授请他出山,久未现身。可瞥到他那十指,曲张,合不拢,从厨66载竟那般真实。

湘菜50年终身成就奖,湘菜大师,他能记住的荣誉,仅此两项。事实上,“周伯安”之名,已载入湘菜史册。最让人乐道且久经流传的轶事,是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主厨期间,他烹制的滑熘鸡球、恭喜发财、芙蓉鱼排,让查尔斯王子直呼“ok”。

周伯安的背后,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一)

1937年,周伯安出生于长沙周边黑麋峰一带,14岁告别学业欲学木匠,受到叔父长辈们反对,“那没搞头,还不如做饭。”第二天,父亲把他领到赫赫有名的奇珍阁,拜师周九龄,还能跟着时任掌舵人的师爷周秉乾学习。

“耳勤,多听师父讲;嘴勤,多向师父问;手勤,多帮老师傅跑腿,多搞花样(创新)”。靠“三勤”,他上手快,深得师父们喜欢。

“奇珍阁的人走出去是没有打回退的,多做事少讲话,必须潇洒。”长辈的谆谆教诲犹在耳侧。除了“勤”,他总以手脚干净鞭策自己:做菜把手洗净,面对厨房里的鸡鸭鱼肉蛋等,从不起心,规规矩矩。

三年后,17岁的周伯安被调到湖南省委招待所。1959年,他被抽调到北京钓鱼台操办湘菜。1962年,毛泽东回湖南视察,他被指定为主席的主厨。1972年,任湖南省政府第二招待所厨师班长。1983年,调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湘江宾馆。1986年,周伯安被选派至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是8名出国厨师中唯一一个被派往欧洲的。

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叶剑英……其接待过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不计其数。

(二)

陶铸是周伯安接待过的最有印象的首长之一。“他很简单”,周记得,陶铸的袖子破了也舍不得换,早餐往往是一杯牛奶、一个馒头、一点酱菜,再煎个蛋;午餐就是两荤一素一汤,喜欢炒冬苋菜梗子或红薯梗子。

彭德怀也让周伯安很有感触。彭大将军爱吃炒红菜苔,冬笋炒腊肉,芹菜炒香干……吃饭不讲排场,为人亲切正气,常把随从等七八人叫一起吃饭,极大地便利了厨房,避免了另起炉灶的繁复。

而接待刘少奇的一次“失误”,让其永生难忘。烹制鸡块炖冬瓜,石荫祥制作,周伯安打下手,碗用瓷盆过烫,每道工序有人检查,端上桌揭盖时,汤里竟漂了只饭蚊子。二人很是紧张,而刘少奇并未责怪,夹掉后无所顾忌地吃起来。虽至今也想不出哪个环节出的纰漏,却让周伯安谨记待人和气,做菜一丝不苟。

说起石荫祥,当真亦师亦友。周跟着石学做蛋卷,石告诉他,农民伯伯要提好多桶潲水才能喂大一头猪,所以肉馅不能浪费;英国人早餐里的蛋碎、面包屑等,舍不得扔……都是预先掌握食材,吃多少放多少的分寸感,“要是丢的比买的多,那生意还做得起?”物尽其用、简单节约的品质由此养成。

(三)

在英国时,4名厨师共事,负责大使馆100多人的日常餐食,招待宴最多达2000多人,周伯安胆大心细不怯场。使馆曾有人打趣,“除‘周老头’没割到过手,其余(厨师)个个都割到过”。

那时,每个礼拜买两次菜,菜场如同超市。同是“黄皮肤”的日本人、韩国人不用排队,周伯安和同胞总要排上长长的队,有时还因用钱和支票的方式受到刁难。

这种看人不来的民族歧视,让周伯安暗暗较真:美食无国界,一定要征服对方的胃。

英国人喜欢吃油炸食物,他带领大家精心制作炸春卷,一次便是几千个;芙蓉鱼排、宫保鸡丁、八宝果饭等,常是大瓷盆盛放,很受欢迎。

周伯安还把湖南腊肉推广到英国。英国人怕麻烦,喜欢大边猪肉熏制,周则切成均匀的条块,盐、花椒等都从腊肉过,久熏,味浓,让人称奇。实操久了,他能2分10秒削出一边猪,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

落到细微处,他会告诉你,从厨先练刀工,丁、团、丝、片、块都得匀称,出品才美观入味。然后是调味,酸辣是酸辣,糖醋是糖醋……百菜百味,坚守本味。“干我们这一行,必须早做准备,掌握了食材,多打转身,走在时间的前头。”

文/陈潇 图/周佳珉

责编:管雪莲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