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2 10:28:57
7月20日早上6点,一架飞机从广州白云机场缓缓升空,载着寻根的美国华裔青年离开这片让他们魂牵梦绕的故乡,这次寻根之旅正式划上一个句号。
15天的时间里,这些黄皮肤黑眼睛却讲着英语的华裔青年,冒着酷暑,疾行在肇庆、佛山、中山、东莞、惠州等城市的19条村里,寻访祖祖辈辈们在广东留下的痕迹。
从1991年到现在,27年时间里,美国“寻根之友”项目在广东省侨办的帮助下,有近500名美国华裔青年学生和成年人回到广东寻根,足迹遍及省内约400条村。正如他们的引路者郑国和所说的:“人一定要有根,就像一棵树一样。他们回来这里把根寻到了,心里那块空就填上了。”
郑国和手机里一直留着2000年寻根之友在台山的照片。李振匡 摄
每帮一位团员找到故乡,郑国和(右)都要跟他们在那里拍张合照。 黄骊青 摄
你要找的人就是我,我就是“豆腐仔”
广东的7月,酷暑伴着风雨。
6日下午,台山市大江镇凹頭村,第一次回乡的华裔青年黃丽婷拜祭完祖屋,准备离开村子,一位穿着粉红色衬衫的阿伯向这位女孩走来。
“你要找的人就是我,我就是‘豆腐仔’!”
女孩先是一楞,但很快就反应过来。眼前这位"dow fu jai",就是她此行要找的亲人。不期而遇令女孩惊喜,她马上给“豆腐仔”一个熊抱。亲情的纽带在此刻终于系上。
1980年,黃丽婷妈妈跟随外祖母移民美国,并在美国结婚生下了她。在岁月长河中,母亲唯一记得在村里的亲人,小名就叫“豆腐仔”。
黄丽婷与亲人“豆腐仔”。 黄骊青 摄
此次参团,黄丽婷一方面是为了替早逝的父亲到家乡祖庙里拜祭,另一方面就是想见见这位自小听闻的“豆腐仔”。“虽然我不知道我们有着怎样的亲情,但是我知道我们就是亲人,他是我要寻找的家人。”
“寻根之友”的同行者都为她感到开心,很快也相拥到了一起。
他们是一群来自美国的寻根华裔青年,大部分长着黄皮肤黑眼睛,但却几乎不会讲普通话或粤语。皮肤、容貌、发色等生理特征,让身处异国的他们时刻想着自己的来处。“从小就一直在想,我们跟别人不一样,我们来自哪里?”
为了找到这些历史“烙印”,他们从一年前便开始准备这趟寻根之旅。
回到了顺德的梁沛荣,看到了爷爷之前留下的合照。 黄骊青 摄
喜欢玩数码产品的梁沛荣,出发前专门把无人机塞进背包。团友找到了故乡,梁沛荣都要帮团友用无人机记录下这里的影像,让他们可以带回美国。
梁沛荣的祖辈们早年移民美国,爷爷梁衍概多年前曾独自返乡,找到了他的侄子,即梁沛荣的堂叔,完成了寻根的心愿。回到美国后,不久,爷爷就过世了,而故乡则成了梁沛荣心中的迷。
7日,在台山白水乡游鱼村,梁沛荣找到了两位堂舅,还探访了外祖父、外祖母的祖屋。两天后,梁沛荣又来到祖父的家乡--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水藤村,见到了太公(堂曾叔祖父)和堂叔。
虽从未相见,但亲情从未因为距离而疏远。
“这趟旅行让我感到很惊讶,也很兴奋。来之前我完全不知道会见到什么,但是到了这里,慢慢听他们讲家族的情况,看着爷爷之前回来跟他们的合照,情绪很快就涌上来了。”梁沛荣用自学的粤语说到:“感觉终于知道了解了自己!”
梁沛荣在台山白水乡游鱼村拜祭祖屋。 黄骊青 摄
身份清晰了,人就自强起来
每当寻到故乡,华裔青年都要到祖屋点上几根香。
寻根团的引路者告诉他们,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里,华人纪念祖先的方式。这种“精神的交流”让很多人感到新鲜而满足,“感觉逝去的亲人回到了身边。”
在寻根的华裔人群中,一位身穿花衬衫、头戴古巴帽、手执中国扇的阿伯显得格外显眼。他夹着一本随时都要打开看和记录的本子,不停地跟年轻人交流。他就是美国华裔青年寻根的引路者--郑国和。
郑国和是美国第四代华裔,也是旧金山寻根计划创办人和寻根之友顾问。1880年,郑国和的曾祖父从中山坐船到夏威夷,之后回到老家结婚生子。郑国和的父亲后来从中山移民到菲律宾,郑国和在菲律宾出生,16岁时回到美国。对自己家族的历史,郑国和一直非常感兴趣,他查阅了大量材料,还原族谱,目前已追溯到了前123代。
郑国和清晰记得,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中山市三乡镇乌石村寻根,当他见到父亲曾经就读的小学,以及睡过的床位时,不禁潸然泪下。
“一个人的身份很重要,身份不清,心就会乱,身份清晰了,人就自强起来。”郑国和说,“根深叶茂,人若没有了根,就好像树没有根,是要死的。”回到美国后,郑国和通过座谈会,将寻根经历跟一百多名华裔分享,勾起了大家的寻根梦。
其实,喜欢传承的郑国和,最担心的也是传承。“很多青年华裔都不知道自己的祖祖辈辈们从哪来,也不知该怎么去了解,非常迷茫,感觉心里面有个空要去填补。”于是,郑国和决定和好友--美国华人历史学家麦礼谦携手,创立了美国“寻根之友”项目招募并组织华裔青年到中国寻根。
1991年,寻根之旅正式拉开序幕,至今已坚持27载。
仅凭一个邮编也要出发
郑国和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一张照片,照片里几个人背着书包,走在长满荒草的村道上。那是2000年他们组团帮华裔青年李振匡(koreylee)到台山马尾湖村寻根时,李振匡拍下来的影像。
照片被特意“做旧”,处理成偏黑白的效果,郑国和希望以此记录寻根的艰辛。
郑国和至今还记得,1992年他第一次带团寻根时,广东很多乡村还没发展起来,路颠簸,车难行,他们挨家挨户敲门询问,最终帮团里的10个寻根者找到了故乡。“那时很多村落不好走也不好找,一天只能去一个村,碰碰运气。” 郑国和说。
从旧金山到广东,相隔一万多公里,跨越大半个地球。但大量寻根者还是仅凭一个只有读音的地名、一张老照片、一段模糊的记忆、几句来自长辈的口头描述,甚至只是一个邮编,就踏上了寻根旅途。
多年以前,一位故乡在台山市白沙镇田心村的黄先生,参加郑国和的团回乡寻根。虽然他们寄了资料给当地侨办,但是由于核心线索过于零散,村长找了一个月,问了很多当地的老人,都没法找到黄先生的亲人。
“不如先到村里看看吧。”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黄先生跟着郑国和在田心村里找了大半天,见了很多位村里的老人,还是没有收获。突然间天降大雨,很多人劝两人先离开,但郑国和却坚持凭着直觉一直往前走。
此时,一位中年人刚好路过,看到郑国和一行觉得很好奇,便问“你们找谁?”“我们找黄XX。”“那不就是我太公咯!”
一行人跟随这位中年人来到祖屋,中年人随手拿下第一牌位,拂去上面的灰尘一看,果然是黄先生要找的亲人。之前已经不抱希望的黄先生瞬间跪倒在地,泣不成声。
郑国和觉得很神奇,也更有动力了。
27年来,旧金山寻根计划帮助近500名美国华裔青年学生和成年人到广东寻根,足迹遍及广东30多个市县约400条村。其中仅有一名团员没能在旅程中找到故乡,但在郑国和几年的努力下,后来也确定了位置。
“他知道了非常高兴,只是这两年孩子太小抽不开身,想过段时间就过来。”郑国和说。
不断传承的寻根之旅
寻根只是开始,传承才是目的。
2012年10月25日下午,郭冠英跟随寻根团来到故乡中山市东区槎桥村,见到了同父异母姐姐郭冠珊,郭冠珊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旧照片跟郭冠英叙旧,两人相拥而泣。
祖屋前,姑妈郭冠珊抱着郭文仙哭泣。 黄骊青 摄
郭冠英是旅美第二代华侨,其父亲郭华树早年在中山娶了第一任妻子,育有一子一女。后来由于战乱,郭华树于1937年赴秘鲁谋生,后移居美国。郭冠英是郭华树移居秘鲁后与第二任妻子的女儿。郭冠英一直知道自己有个同父异母的姐姐郭冠珊,却联系不上,几十年却从未蒙面。
回美之后,郭冠英在2015年邀请郭冠珊赴美相聚,感动了现场百多名“寻根之友”。为了延续之后的交流,今年7月,郭冠英的儿子郭富城(由于外婆喜欢香港明星郭富城,特意为其取了同个名字)、郭冠英哥哥的女儿郭文仙再次参加寻根团。
听说弟弟妹妹的孩子们要回家探亲,姨妈(姑妈)郭冠珊十分兴奋。在寻根团抵达中山的那一晚,满头白发的老人耐不住漫长一夜的等待,带上女儿小洁来到寻根团入住的酒店,提前和郭文仙姐弟相见。
次日一早,郭冠珊迈着蹒跚的脚步,带着郭文仙姐弟来到祖屋前焚香拜。郭冠珊揽着郭文仙和郭富城,三人齐身施礼,告慰先祖:“孩子们来看您了。”
此次的寻根团中共有13名团员,郑国和担任领队,华裔青年雷敬文则是副领队。雷敬文是第三代华裔,2005年7月首次跟随寻根团首次回到台山,找到了归乡的幸福感。2010年开始,雷敬文便以“寻根团助理”的身份入团,2012年更带着妹妹再次回台山寻根。
雷敬文会讲普通话,更精通台山话,成为了台山“寻根之友”的好向导,大家都赞他的台山话“比台山本地人还正宗。”
“以前寻根的孩子们叫我‘大哥’,后来他们称呼我‘叔叔’,现在开始有人叫我‘阿公’了。”随着年岁的增长,郑国和已无法年年带团,幸好有雷敬文这些年轻人的加入,让寻根团可以每年三期如约出发。
或许,这就是郑国和之前所期盼的传承。
今年10月,郑国和的寻根团将再次起航,从大洋彼岸再次归来,带着那些心念故乡的华人。
责编:杨柳青
来源:南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