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湘菜报 2017-06-01 09:22:08
热气腾腾:准备出笼的武冈发糕
“发---糕----,发---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天刚蒙蒙亮,武冈古城大街小巷随处可听到卖糕人略带嘶哑的声音。他的叫卖声中必然伴随着敲竹板的节奏。这种竹板发出的声音清脆悠长,与卖糕人叫卖声形成和谐的共鸣。这声音如同古城人们起床的集结号,他一响起,标志着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这声音来的深远,似乎穿越了千年古城墙而来。现在,武冈做发糕的店家和流动摊点已经不需要任何“吆喝”式的广告,热爱发糕的人们随时都能找到他们。
武冈发糕有杯糕、方糕之分,而盛在青花小磁杯里的发糕最受人们的青睐。她大小合适,成人早上吃两杯就能满足一上午的能量需求,小孩一只就够,也方便食用。
发糕在天然发酵过程中,有效分解了大米中的植酸成分,有利于人体对钙、镁、锌等矿物质的吸收。那米酒的醇香,稻米的清香,松软可口的舌尖享受,怎不令顾客流连忘返?
刚出笼的杯装发糕就像一朵朵怒放的米兰花,她的香味淡雅而纯净,给人无限欢喜和遐想。她集武冈人的淳朴,善良于一杯,也集武冈人的勤劳和霸蛮意志于一笼。人们于潜移默化中赋予了发糕的“发”字以兴旺发达、欣欣向荣之意。老年人食之,健康长寿、儿孙满屋;青年人食之,事业腾达、财源滚滚,少年食之,学业有成、金榜题名。
君不见,武冈的发糕往往都是现做现卖,刚一出笼,没多久就会抢购一空。有谁见过城里有过夜的发糕?
热烈绽放的武冈不同店家的发糕
发糕在古代称呼为“饵”。《周礼.天官.笾人》:“羞笾之实,糗饵、粉粢”。唐代贾公彦《疏》:谓粉碎稻米黍米合蒸为饵。《说文》:“饵,粉饼也。”。又西汉史游《急就篇》中有“饼饵麦饭甘豆羹”的记载,其“饵”补释为“溲米而蒸则为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吟颂千古,这个子云即是扬雄(字子云),他在《方言》则直接说:“饵谓之糕”。可见“饵”就是发糕。
发糕的发源地---湖北。战国时楚国有“蜜饵”,为加蜂蜜制作的甜食(见《楚辞.招魂》)。清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有“米粑发糕一起吞”之句。此为记载最早的发糕。
随着外地官员的调入和人口迁徙,发糕制作技术逐渐传入武冈,具体年代无考。武冈发糕以杯糕为主要形式,以纯天然地方大米为本色,她是我国千百种花糕王国的一朵朴素的米兰,在武冈古城默默绽放。
武冈发糕为纯绿色食品,加工过程中,除添加本地草本发酵酵母和少许白糖(或红糖)和本地米酒外,不添加任何色素和添加剂。她散发着淡淡米香和酒香味儿,酥甜可口,易于消化,具有开胃消食、滋身健体、延年益寿等保健功能,尤其适合中老年和儿童食用。而且经济实惠,百食不厌,武冈人极为喜爱,外地人闻到发糕的香味,也会来一两杯品尝,赞不绝口。
武冈发糕上蒸笼的过程
制做发糕也是一门技术活,没经验的人一般做不出上好的发糕。
首先要选择优级糯米,兑部分粘米,剔除沙石等杂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再浸泡3-6小时,待米粒泡胀后,以湿米加少许清水磨成米浆。米与水的比例决定米浆浓度,视气温和米的吸水量而定,以各人的经验把握。米浆浓了,蒸出来的发糕生硬,口感要粗糙的多;米浆稀了,蒸煮中则有可能溢出杯沿,结构松散,给人一种“稀泥”的感觉,不方便拿取。
第二步,米浆过滤,加上适量白糖或红糖、发酵粉、米酒,搅匀后静置1-2小时。这里的重点是发酵粉的分量,用多了发糕带酸味,用少了则欠疏松,口感就大不同了。
第三步,装杯入笼。装杯以刚好装满为宜。如果用的是圆蒸笼,要从外向内排放,杯与杯之间要错开,预留发糕膨胀后的空间。
第四步,上锅蒸煮。先用大火将蒸锅里的水烧开,后将蒸笼放入,盖上锅盖,保持火候蒸15分钟左右,就可取出脱杯食用。
武冈发糕是属于武冈都梁古城的,她秉承一颗平常之心,面对古城历史风云浮沉,每天在小巷一角,默默绽放,释放她古朴而又令人回味的淡淡清香。
文/图 水云生
责编:郑礼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