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2016-09-10 10:38:10
9月7日早上,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
溆浦县北斗溪镇来凤村地处雪峰山深处,凤型小学就坐落在群山环抱中。
1968年出生的张在目是学校唯一的老师,他已在这里执教20年。
未满周岁时,张在目不小心栽进火盆,导致双手残疾,没有了完整的手掌。1987年在溆浦职业中专毕业后,他回到家乡。1989年开始当上了乡村老师(中间因故停了7年)。
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的年华,也在这大山里的三尺讲台上逐渐逝去。
图/文:湖南日报记者李健 通讯员 张微渺 史琴
大山巍峨,溪水蜿蜒。位于大山中的白色房子,就是溆浦县北斗溪镇来凤村的凤型小学。
9月7日,溆浦县北斗溪镇来凤村凤型小学,张在目在课堂上大声教孩子们朗诵古诗。虽双手残缺,但他身后黑板上的粉笔字却写得工整而有力。
一间教室里,坐着学前班、小学一二年级的17名学生。每堂课,他用前15分钟在半边黑板上讲一年级的课,接着用15分钟在另半边黑板上讲二年级的课,最后10分钟给学前班的孩子教知识。学生在这里上完二年级,再转到镇中心小学。
刚刚学会的文字和知识,在孩子们的心里打开了一片新奇的世界。他们经常会问:“老师,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繁华吗?”张在目总是回答:“是的,外面有高楼,火车、飞机、电影院……”其实,他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有多繁华。至今,他去过的最远、最大的城市是怀化。然而,他的描述,足以在孩子的心中播下梦想……
教室里,左边两排坐着学前班,中间两排坐着一年级,最右边一排坐着二年级。
孩子们跟着老师大声地朗读。
课堂上,张在目手把手辅导一名学前班的孩子书写拼音。
张在目在教学前班的孩子通过一支铅笔来认识数字“1”。
“我们这里偏僻穷苦,曾经来了一名年轻老师,第二天就走了。”镇干部贺德军说,年轻老师不愿意到偏远教学点工作的现象很普遍。因为学校无宿舍可提供,张在目只能住家里。工作日,他每天往返学校要骑摩托车跑约9公路的山路。寒来暑往,风雪无阻。上课时间,他是老师;午休时间,他是厨师;孩子出状况了,他又成了“张爸爸”。
中午,张在目和前来帮忙的妻子一起为孩子们准备午餐。炒菜空隙,张在目将学生喊进厨房,边忙碌边让孩子们轮流背诵功课。
午餐前,张在目帮助学前班的孩子们洗手。
中午,张在目给孩子们打饭,每天的午餐保持一荤一素一个鸡蛋,有时会做一个汤。
孩子们蹲在一起吃午餐,一只大黄狗也忍不住上前凑热闹。
体育课上,张在目教孩子们稍息、立正。
课余时间,他和孩子们一起在简陋的操场上游戏。
面对记者的镜头,孩子们天真可爱。
下午放学前,张在目帮助一名学前班的孩子背好书包。
放学了,孩子们在一起打闹玩耍。
两名孩子奔跑在回家的路上。
放学后,张在目在打扫教室。
村支书段吉龙送来爱心资助申请表,这里的孩子大部分经济条件不好。
张在目骑摩托车送离学校4公路外的李婷回家,她的爸爸因临时有事不能来接她。
傍晚,张在目在菜地里采摘蔬菜,他经常免费为学校提供蔬菜。张在目说:“反正蔬菜是自己种的,种的多吃不完就给学校带过去。”
晚8时许,张在目在家里备课,小外孙女在一旁玩手机。
坚强,坚持! 张在目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守着他的教学生涯。他用一颗真诚的心,感动着全村人的心。“如果可以,这个书,我要一直教下去,直到教不动为止!” 张在目的声音,坚定而有力。那份执着,积淀了内心的挚爱。
值此教师节之际,全天下的所有教师节日快乐!!
责编:汤旖
来源: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