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来屈原投江的汨罗看看吧

  岳阳网   2016-06-10 11:08:39

食粽子、观龙舟、挂菖蒲并忆屈大夫……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的端午节,早已成中华文化的一种图腾。但在,湖南汨罗江边却有这样一座小城,它因屈子而生,被称作“端午”的故乡,这就是屈子祠镇。


2010年,一批湖南知名学者聚集在汨罗江畔的屈子祠,在文化先知屈原像前,与几十名身着传统汉服的青年学子一起,齐声宣读《中国传统节日移檄天下文》,吹响传统节日保卫号角。

在屈子祠镇的每个角落都有着端午节的印记。这里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插着菖蒲,挂满艾叶,散发出浓浓的幽香。当然,这座小城的中心还是城西北玉笥山顶屈子祠。 相传,屈子当年被流放时,曾在江畔的玉笥山上住过。后来屈子感救国无望,投江而死。汉唐时期,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他,便修祠在此山之上。 与屈子的命运一样,屈子祠也历经沧桑:明洪武二年,屈子祠重建于屈原投江处屈潭之畔。清乾隆十九年因苦水患徙建于玉笥山上。 作为中国现存唯一纪念屈子的古建筑,1983年,这里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屈子祠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就这样,屈子祠沐浴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闪耀着一位诗人的灵魂。

屈子祠后殿矗立一尊1980年重塑的屈原像,神采感人。

如今,屈子祠占地约七八亩,正屋三进,中、后进之间有过亭,前后、左右两侧有天井。祠的建筑为砖木结构,庄严古朴,肃穆幽雅。在过道的墙壁上,镶嵌着许多石碑,镌刻着后人凭吊屈原的诗文祠赋。

祠内还有树龄在300年以上的桂树多株,每逢中秋节,黄、白花盛开,馨香四溢,令人陶醉。

汨罗粽子


有了屈子投江的壮烈,人间方有端午食粽的习俗。 农家的腊肉切块剁碎,甜香的蜜枣掰开去核,进到农历四月下旬,新鲜的粽叶刚刚长成,屈子祠镇的人们,便开始了一年的粽子季。 尽管用粽子去保护屈原遗体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但没人去较真鱼会不会去吃按照人的口味包出来的粽子,不过可以想见,在2000多年前那个温饱尚不能足的年代,鲜香甜糯的粽子定是当地人最舍不得吃的美食。用它来保护屈原,可见这位坚贞自守的三闾大夫多么受人爱戴。从那个时候起,粽子对于汨罗江畔的人们来说,就有着特殊的情感。 在屈子祠镇,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要纪念屈原,祭龙,划舟;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粽子回娘家,娘家也要用粽子来犒劳出嫁的女儿;这一天,是当地一年之中,仅次于春节的一个节日。粽子,是这一天餐桌上永远的主角。

将整片的蒲叶去梗,撕成丝条状,确保其根部仍连在一起。



原汁原味的粽子,没有腊肉、蜜枣等其它辅料,只有碱粉调和的新鲜糯米。洗干净的粽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绑粽子的绳子要用原生态的蒲叶。

汨罗江畔的粽子,讲究的是包出四个尖角,粽叶的折叠处严丝合缝,这样煮出来的粽子,既不漏米,也不会流进水去。看似简单的技艺,操作起来却是一门祖传的手艺。

从农历五月初一起,汨罗人就开始过端午节,按照惯例,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要宴请宾客,出嫁的女儿、娘家的亲戚,都要请到家里来吃一顿。吃完饭之后,再带上几个主人家亲手包的粽子。 就这样,通过一颗小小的粽子,这份纪念伟人情分走过了2000年,成为人世间最朴素却又最温馨的感情。

一手抓住“小兜”,确保底部不漏米。

龙舟的故乡


赛龙舟的习俗也源于汨罗江畔,相传屈子端午投江,两岸数百条渔船争相打捞。此后每年,人们就用船只竞渡的形式为屈原招魂,并逐渐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流传至今。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汨罗都有龙舟下水的传统,即到屈子祠前“朝庙”,敬奉屈子英灵。

雕刻龙头必须耐心细致,精雕细刻,容不得半点粗心,稍有不当,整块木料就废了。



屈子祠镇还是龙舟的故乡。目前镇上多家龙舟厂都颇成规模。造龙舟、刻龙头首先得选材,船身的木材要选上等的杉木,因为杉木轻巧,不笨重,船速才会快一些,而船头、船尾则要用木质比较坚硬、被民间视作神木的樟木。龙舟制作每一道工序都十分细腻,还有很多讲究。为图吉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在早些年,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在龙舟制作期间,女性也是不能接近龙舟的。 定好木料,就要选好良辰吉日为制造龙的木料打线落墨了。开工前要点香烛,放鞭炮,念祭文,举行系列祭拜仪式,以示兴工大吉,如今,这些祭拜形式只在年初开工时举行,而后匠人便可依需要定时间开始制造龙舟。造舟第一道工序叫“下底骨”,底骨长度则根据龙舟的规格有所不同,接下来是上大旁、做坐板、起旁、做龙头龙尾、扎“龙筋”、打磨抛光和上漆涂蜡等工序,至此,一条龙舟就基本做成,要用近半个月。 传统龙舟制作用的是老手工工具,手工技术没有专门记载下来,大都靠龙舟师傅们手把手传授,一代一代传承和沿袭下来。



为纪念屈原,湖南汨罗69岁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项目”传承人郑亮辉正在精心雕琢一艘小龙舟。

屈子祠镇的人们举行各种龙舟赛。

责编:龙文泱

来源: 岳阳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