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赏】历史尘埃中的光!探寻益阳一则被遗忘的文化记忆:映琪书馆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04 10:00:00

谢梅成

岁月无垠,一些珍贵的史实,往往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近日,笔者查考《湖南谢氏通谱》(2015年),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一则《映琪草堂记》《续记》与《荣芝公祠堂记》,描绘了益阳历史上曾有的一座著名的乡村书院——映琪学堂的办学历程,这是一则被遗忘的文化记忆。

益阳,这片文化之乡的沃土,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崇尚教育的风尚历经千年。从宋代开始,教育逐渐从传统的私塾转向书院,宋代松风书院元代庆洲书院明代龙洲书院,到清代中梅书院、箴言书院与信义学堂等等,书院成为教育资源的高等学府,夯实益阳深厚文化底蕴的底色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在益阳十三里(今赫山区岳家桥镇)就有一所闻名遐迩的乡村学堂。

明万历年间,武毅将军谢孝暹后裔谢贤伍携家从宁乡迁居益阳岳家桥向家冲,至5世谢荣芝时家族逐渐兴旺。谢荣芝1656清顺治131730雍正8卒,寿74岁。饱学多才,32岁时进京赶考中进士,“进士及第”牌匾悬挂于厅堂56女,其中长子习武从戎,为国捐躯。因无心官场扶政,始兴教育之风,至1860咸丰庚申)时后嗣为之建荣芝公祠堂,每岁春秋祭祀,以展孝思。谢荣芝次子谢映琪幼聪颖,好读书,重礼仪,敦品励节,宗情笃厚,以勤俭起家,益产百余亩。他1691康熙301754乾隆19终,寿63岁。1725年左右,为继承父志,除族愚,兴族学,向家冲碗边槽门大湾购草堂而置书馆,兴教育而续家风,凡谢氏子弟,免费入学,大力培育族之俊秀。

书馆创办时异常艰难,谢荣芝为书馆拟定了勤学砺志、精业修身和教学大纲招收了几名族姓子弟,父子俩自任教师亲自授课,历经年而渐成气候。在清代先后培育出太学生谢子魁登士郎谢云亭修职郎谢七田吏部郎谢尚友,贡生谢谱初、谢云山、谢岳龄等一批俊才,而声名鹊起,名振益阳。当时太守映琪映琪书馆大加赞赏1746年(清乾隆11年)书“光照彤云”4县邑令周德昌作匾额送至草堂书馆,悬挂于堂庭映琪先生积德累仁,宗族称贤,桑梓称善,社会称杰,因办学而成当地名流,有人称之与洛阳耆英相媲美来拜访参观者甚众60岁寿诞时,益署邑教谕何泰老师撰“甘谷耆英”匾赠送于他,感谢他为益阳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

映琪去世后,其后嗣继承先辈遗志,坚持办书馆兴族学。到11谢绍安时家族开始经营纸坊,家道更为殷实。谢绍安(1859-1931年)生平勤于稼穑,俭于衣食,广置田园,热衷公益事业,捐资助学、修路建桥、续修祠宇、周济邻里,无不见义勇为,慷慨解囊,他对书馆的资助和经营犹甚,书馆兴盛时有学生30余人,教师5人。1944年,族贤谢则超在岳家桥创办新式学堂式南中学(今益阳市十二中),映琪书馆才停办,教师和学生转入式南中学。书馆从创立到停办,延续时间220

书馆秉厉馆训和良好馆风在偏僻的小山冲内,为族姓了大量杰俊人才,彰显了谢氏家族良好家风与宗族风范。民国期间,学子谢云山考入长沙一师范,受毛泽东等革命思想影响,回汉寿创办农民协会,马日事变后惨遭杀害,年仅33岁。岳龄以最优成绩毕业于湖南师范,修业于湖南公立笫二法政,回乡从事律师工作,为民办了很多好事。谢菊生16岁考入宁乡县土地程报处,后升任课长22岁调入省粮食厅。谢范吾20时考入湖南省田赋管理处,先后到宁乡、衡阳等地参加全省组织的丈田运动2年后因家庭劳力缺回家子承父业经营纸坊。彩云、谢韵来分别毕业于湖南育英宁乡师范毕业后书馆仼教。尧垓毕业于南京美术专科学校,回乡后仼教,后作为专业人才调湘中印刷厂任科长。润湘学医后回乡创办中医诊所,评为名老中医。益阳解放前夕,宏构、要来、灿辉、子强等先后考入益阳干部学校。

映琪书馆的辉煌虽然已成为历史,但书馆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和治学精神影响广泛而深远,其培育的重教兴家、重祖追源、重德修义的家规家范代代相传,送子读书、读书成才至今仍然是当地家长和孩子们的首要追求,尊师重教、勤耕秀读的优良传统培育出一批批优秀人才,现在当地谢姓后裔有厅处级干部10人,高级工程师、高级教师职称者1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0多人,还有一批种养能手和商业人才,他们在建设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发挥作用。草堂传人为传承草堂文化,在村组办起了3个图书阅览室,设置文化遗产展览室,把草堂文化的根置入家乡沃土,为推动宗族和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映琪草堂书馆以族贤舍资办学的方式,在近代益阳乡村生存繁衍,是益阳历史上的乡村书院,是益阳这片文化沃土远山深谷,居民之处,无不有师有学风尚的生动写照。

史海钩沉,我们应该勿忘于历史。

责编:宋姗姗

一审:雷鸿涛

二审:杨军

三审:邢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