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花海石榴红:看湖南这个多民族村寨如何打造“和美村寨”新样板

  中国民族报   2025-11-03 10:10:54

走进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维回新村,青瓦白墙的民居镶嵌在枫林花海间,油香和擂茶的香气交织在一起,在街巷中飘荡。这座承载着数百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古村寨,正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实践,书写着和美村寨建设的时代篇章。

近年来,维回新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抢抓发展机遇,有效盘活资源,深入推进国家民委和美村寨建设行动,走出了一条团结强村、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兴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维回新村村貌图。 维回新村供图

赓续历史文脉,团结传统延续至今

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上世纪的土坯房与泥泞路;电子屏幕上,播放着各族群众共建和美村寨的奋斗场景;透明展柜中,非遗证书见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村里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展示馆,是历史切片陈列室,也是文化展示窗口,更是一部立体的民族团结“教科书”。

维回新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间。维吾尔族将领哈勒·八士随明太祖南征,后定居今枫树乡一带,获赐“翦”姓。此后数百年间,其后代与当地的回族、汉族等各族居民一起垦荒屯田、繁衍发展,形成多民族互嵌共融的生动局面。翦伯赞故居里的手稿、哈勒·八士墓地的碑文、清真寺飞檐下的忠孝匾额、乡规民约里的“亲仁善邻”,娓娓诉说着这座古寨里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故事。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枫树小学的非遗课堂上,非遗传承人肖瑶带着孩子们研习剪纸、刺绣,在红纸翻飞与针线交错的指尖技艺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孩子们研习的成果,展示在校园里的“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长廊上,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各族青少年增进中华文化认同。

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一棵石榴树,千颗共心籽;共绘和美卷,同赴复兴程。”这句话,刻在街道展板上,也融进各族干部群众的血脉里。“我们的祖上互相帮助、互相团结,就像石榴籽似的紧紧分不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维吾尔族老人翦林新的一番话,道出了维回新村600余户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宜居宜业宜游,和美村寨书写新篇

27公里沥青路串联起全村,300盏太阳能路灯如星河散落,25公里污水管网让生活废水“变废为宝”。住在青砖黛瓦的民居里,推门见绿、抬头望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现实。

山水相融,步步皆景,勾勒出一幅“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生动画卷。“现在住在村里比城里还舒服!”村民翦立兵的庭院整洁有序,“美丽庭院”的流动红旗随风轻摆。

在和美村寨建设中,维回新村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美丽庭院”建设,新建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籽”雕塑,打造“枫林花海民族团结示范园”,积极引导各族村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主人翁”意识,变“要我美”为“我要美”,共同将村寨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

“过去守着几亩田,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如今端起‘旅游碗’,户均年入2万元!”村民薛文兵在自家开的酒楼内,忙得脚不点地。融合多民族饮食文化的“枫树牛肉包”刚出蒸笼,游客便争相下单。这道“舌尖上的民族团结”佳肴,正是村里各族群众贡献智慧、参与产业振兴的缩影。

近年来,维回新村以“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破题,构建“农业种植+加工体验+文旅融合”全产业链:千亩富硒稻田泛着金光,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将优质大米加工成礼盒产品;以传统卤制工艺制作的牛肉产品飘香四方,年销售额破百万;国家4A级景区“枫林花海”四季皆景,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各族群众共享农文旅融合发展红利。

民族团结为墨,乡村振兴为纸。桃源深处的百年古村,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责编:谢雨玳

一审:谢雨玳

二审:蒋茜

三审:熊佳斌

来源:中国民族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