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要闻头条|活力奔涌南大门——郴州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5-11-01 08:12:24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可庭 刘家璇 张思齐

进出口总额连续4年居全省前列,外资占比从2.53%跃升至21.5%;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达251个,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十四五”期间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郴州的跨越式发展轨迹。

湘南大地,活力奔涌。五年来,郴州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的浪潮中劈波斩浪,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

加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十四五”期间,郴州以“1221”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总蓝图,加快构建具有郴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丰富的战略矿产资源和农业、生态等优势,郴州确立6大主导产业和11条重点产业链,绘制出清晰的发展“图谱”,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迈进。

“郴州是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有资源、生态和区位三大优势。”郴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阚保勇介绍,按照“1221”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郴州已形成永兴稀贵金属、嘉禾锻铸造、临武锂电等特色产业集群,各县市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国家级园区主攻“两主一特”,省级园区专注“一主一特”产业布局,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推进产业链发展,实现“强链、延链、补链、建链”四链并进。传统产业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延伸链条,新兴产业补全短板,未来产业前瞻布局。通过培育中国五矿、湖南白银等一批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1000余家,预计今年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产值将突破1300亿元大关。全市已打造1个国家级、3个省级产业集群,实现让企业在“上下楼”中找到“上下游”的协同效应。

做实服务保障,优化“产业生态”。争取省级出台“锂十条”等专项政策,市级制定降成本优环境系列措施;创新设立2501名企业服务专员,实现“四上”企业服务全覆盖;通过设立“企业家日”,举办“林邑茶话会”等活动,营造尊商重企浓厚氛围;深化“一网通办”改革,推行企业赋码保护、联合执法等机制,市级涉企执法事项压缩70%,“身在郴州、办事无忧”的营商环境品牌日益响亮。

当前,郴州正以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优质服务赋能企业发展,一个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湘南大地加速成形。

融湾向海,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郴州作为湖南的“南大门”,改革开放一直是其最鲜明的特质。

郴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彭生智介绍,“十四五”期间,郴州坚持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连续3年获省政府激励。

畅通“通道融”。大力推进与大湾区的交通、设施等互联互通,加速人流、物流高效流通。郴州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郴州陆港“四区一港”集成联动,加快建设中南地区有色金属集散中心和省级湘粤港“跨境一锁”集结中心。与盐田港、南沙港等共建“组合港”,开通湘粤非铁海联运等7条国际物流通道,依托北湖机场,打通“航空物流+跨境电商”新路径,实现借船出海、“乘空出海”。

深化“产业融”。郴州以有色、文旅、锂电等六大主导产业和11条产业链为重点,以郴佛对口合作为牵引,积极探索“湾区总部+郴州基地”“湾区总装+郴州配套”等产业协作模式。每年新引进投资额2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中,80%来自大湾区;每年来郴的外省游客中,超过70%来自大湾区,被评为广东人最喜爱的全域旅游目的地;累计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证基地251个,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推动“规则融”。郴州对标大湾区先进经验,编制实施《郴州片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试点湘粤港“跨境一锁”快速通关模式,实现“一次查验、全线通行”,清关时间从15至45天压缩至2至7天,运输成本降低15%。推行“批供同步化”供地改革,项目落地周期缩短55%,入选全国营商环境典型案例。5年来,郴州自贸片区有29项制度创新成果被认定为全国全省首创,其中7项在全省复制推广。

郴州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朱阳辉介绍,郴州进出口总额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外贸占全省的比重由6.93%提升至9.4%,外资占全省的比重由2.53%提升到21.5%,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绿水青山,映照发展新路

清晨的东江湖,水雾朦胧,碧波如玉。

这片已连续9年保持Ⅰ类水质的水域,不仅是郴州的“母亲湖”,更是这座城市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探索“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这一使命的鲜活印证。

守护一江碧水,是郴州发展的根基所系。5年来,郴州创新构建“四水联动、八水共治”的“水立方”模式,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幸福河湖建设、重金属污染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

目前,郴州市城区空气质量连续7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并全省领先;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

优良生态已成为郴州的金字招牌,产业转型不断开花结果。依托东江湖冷水资源,东江湖大数据中心应运而生,采用“全自然水冷技术”给数据机房降温,节能水平国内第一、世界领先。在桂东县桥头乡,茶叶、毛竹和粽叶的生态种植让山坡披绿又生金,带动3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超过2万元。莽山凭借绝壁栈道、山顶电梯等设施提升,2024年接待游客317.9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7.71亿元,获评“世界旅游名山”。

“科技创新是郴州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郴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肖亮介绍,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2.43%,年均增速居全省首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86.8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370家。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级中试基地均实现“零的突破”。制度创新可圈可点。郴州开展全省首批水权交易试点,落地首笔“取水贷”,盘活水利资源资产10.8亿元。

如今,郴州这座“东方水城”的创新实践已走上国际舞台,“水立方”模式在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联合国官网等平台获推介,为全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贡献了“郴州方案”。


责编:刘家璇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