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31 06:45:08
 此文刊载于10月31日《湖南日报》06版。
 此文刊载于10月31日《湖南日报》06版。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网络名言”用到山的身上一样成立。
神州大地,山川竞秀,一座山要单凭美景出圈实在不容易。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风景区,作为长白山余脉,素有“辽东第一山”美誉。这里“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庙不古、无处不幽”,风景独秀。
“但仅凭自然风光,还不足以令其出类拔萃。山中珍藏的350余副楹联,赋予了它不灭的灵气与深邃的灵魂。”9月中旬,鞍山师范学院教授侯文慧笑语盈盈,邀请我们一同赏析昔日“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留下的一副代表性楹联:
长白发祥,叠嶂层峦,朝拱遥看千笏列;
龙泉擅胜,深庭幽壑,巡游曾引六飞来。

三十字间,山水文章皆成联
千山风景区离鞍山市区不远。初秋的山色依然翠绿,循着山势拾级而上,便来到始建于唐朝的龙泉寺。王尔烈曾在这里苦读多年,当他年届五十、功成名就之后故地重游,特为龙泉寺撰就此联。
 千山牌楼。(魏娜供图)
 千山牌楼。(魏娜供图)
“这副联聚焦千山景观与人文底蕴,对仗工整、意境宏阔。”侯文慧先解释联意,“上联意指:千山龙脉,发源于长白,群峰叠嶂,如众臣手持笏板,遥遥拱卫着龙泉宝刹。下联则是:龙泉独擅千山胜境,殿宇深藏幽壑,美景引得帝王乘着六驾金鸾到此巡游。”
联仅三十个字,但内中巧思不少。“首先这是一副嵌名联,‘长白’点出山脉之源,‘龙泉’寺名嵌入,二者工稳相对。‘叠嶂层峦’‘深庭幽壑’可以看作是联内自对。全联对仗工整妥帖。从韵律看,采用四四七句式,句脚平仄相谐,读来抑扬顿挫。”侯文慧进一步阐释。
 楹联悬挂于龙泉寺法王殿门前,游客云集。
 楹联悬挂于龙泉寺法王殿门前,游客云集。
“王尔烈不愧是楹联大家,三十字内,既有自然美学,又有人文精神。”侯文慧再从内容解析,上联从景观特质开篇,着眼宏观山势,以“叠嶂层峦”“千笏列”突出千山的雄奇磅礴,又暗含“众山朝宗”之气韵。
下联首先体现了一个空间层次的互补,强调千山不仅雄奇,还有“幽”的肌理,如深谷、秘境等,形成刚柔并济的自然审美。而“六飞”中的“飞”是“騑”字的通假字,特指古代帝王乘坐的六匹骏马拉动的车驾。“巡游曾引六飞来”巧妙将自然山水与帝王巡幸的历史记忆相连,使景观成为承载时光的载体。
 侯文慧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解联。
 侯文慧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解联。
“真有帝王来过千山吗?”记者不禁好奇。
“确实有。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在此驻扎,康熙回沈阳祭祖和巡视边境时也来过这里。”侯文慧总结道,此联既精准描绘了千山的自然形胜,亦浓缩了辽宁的地域文化与历史,实现了“景、史、情”的水乳交融,堪称地域文化楹联的典范之作。
琼岛虚舟,廿载寒窗得功名
说起王尔烈,可能现代人知道的不多,但对于东北而言,他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王尔烈(1727—1801年),清代奉天府辽阳州(今辽宁辽阳)人。从乾隆十四年(1749年)开始,王尔烈前往千山龙泉寺西阁学堂读书,断断续续在此求读达22年。
 龙泉寺航拍。
 龙泉寺航拍。
经年苦读,潜心淬炼,他终成饱学之士,于经史、诗文、书法乃至天文、地理、算学等皆有涉猎。厚积薄发的他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高中二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成为清代东北科举成就最高的文人。后出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参与旷世巨著的编修。王尔烈才华超逸,为官清正,品性纯良,《辽阳县志》誉其为“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第一人。”
昔日西阁苦读时,王尔烈将此斗室题为“琼岛虚舟”,亲书匾额,并撰联“室狭如舟,蓬窗四启峰围岸;山深似岛,松声一派海生潮。”千山的灵秀风光与深厚人文,成为他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他曾为龙泉寺留下隽永诗篇:“鸟引花迎到寺门,翠屏环拥绀宫尊。一千峰里烟霞胜,十六景中图画存……”亦曾写下意境宏阔的楹联:“龙之为灵,昭昭降雨出云,何必独推东岳;泉之不舍,混混烟波柳浪,无难更作西湖。”
 王尔烈为寓居处撰写的楹联依然挂在西阁门口。
 王尔烈为寓居处撰写的楹联依然挂在西阁门口。
即便在他五十岁功成名就之后,仍不忘邀请诗友同游千山,唱和吟咏,结集为《同游千山诗录》传世。龙泉寺,可谓王尔烈题刻最多之地,留存两匾六联。今日读者品读这些文字,依然能感受到他对这片寒窗苦读之地的一往情深。
两百多年后,记者一行站在西阁前凭栏远眺,天地敞阔,绿涛层叠,清风吹拂,瞬间便洗去尘世的疲累。
接续传承,“楹联之山”耀古今
“带砺控三韩,奇气东蟠,尚说英雄立马;沧桑消一局,层台西瞰,会邀仙客弹棋”(缪润绂作);
“云气岚光,幻作阴晴四时景;松涛泉濑,飞来风雨半天声”(魏燮均作);
“真境当前,何必遥寻胜地;灵峰在此,勿劳远瞩西天”(本愿作);
……
如此高质量的楹联,在千山俯拾皆是。这座雄踞关外的名山,历史上曾是游猎民族的聚居之地,非处江南文薮,为何能荟萃如此数量庞大、意蕴丰富的楹联?
 千山风景秀丽,无峰不奇。
 千山风景秀丽,无峰不奇。
“这是多重因素交织、长期涵养之功。”侯文慧解释,千山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为楹联创作提供了丰富维度;浓郁的宗教氛围,则深化了其思想厚度;而独特的地域文化,更使其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楹联之山”。
明清至民国,千山因距离京城较近、交通相对便利,成为文人墨客、贬谪官员、巡边大吏的过往之所。他们兼具文学素养与人生阅历,常于此题联咏诗,由此形成了楹联创作的鼎盛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千山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楹联得到系统整理与修复。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发展,千山在保护旧联之余,亦新增一批契合现代审美的佳作,并通过挂牌解读等方式,让楹联从建筑的附属装饰,升华为独立的、活态的文化景观,进一步巩固了其‘楹联富集地’的特质。”侯文慧如是说。
 龙泉寺的苦尽甜来井。(魏娜供图)
 龙泉寺的苦尽甜来井。(魏娜供图)
由此可见,一座山“有趣的灵魂”,绝非偶然天成,而是文脉日积月累的滋养所致。就连龙泉寺路旁两口小井也遥相呼应,一曰“苦尽”,一曰“甜来”——千山灵魂之有趣,已在此微末处悄然显现。
【记者手记】致敬为文脉续灯的动人身影
胡泽汇
九月的阳光,温煦地照在侯文慧教授身上,一如我想象中的那般:举止从容,言谈爽朗,对千山楹联如数家珍。然而,这份了然于胸的背后,是超过一千个日夜的跋涉与求索。
炎夏,她顶着烈日穿行于古寺深林;严冬,她踏着没踝的积雪探访荒祠野亭。千山72平方公里游览区内,几乎每一处佛寺、道观、遗址、塔亭前,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只为采集、考证那散落山间的三百余副楹联,最终凝结成一部沉甸甸的《千山楹联解读》。
有一年刚过完春节,山上的冰还没化,侯文慧为了去九天玄女庙记录楹联,拄着根木棍就上山了。下山时坡陡路滑,她不小心摔了一跤,疼得一时站不起来,只好坐在冰面上,用手撑着地,慢慢从坡上挪了下来。
说起这件事时,她并没有强调辛苦,而是说:“这是个我特别喜欢也觉得很有意义的课题,我觉得每一副楹联、每一段文字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生命。如果我的研究能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尊重历史,那我的付出就是值得的。”
文化传承,从来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它需要无数像侯文慧教授这样的“传道者”,用脚步去丈量,以热忱去守护。致敬,致敬于无声处,为山川铭魂、为文脉续灯的动人身影。
点评嘉宾:侯文慧

鞍山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言理论、古代汉语教学及诗词楹联吟诵研究。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鞍山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评审委员,千山文化研究会顾问。曾任辽宁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鞍山市楹联学会会长。著有《千山楹联解读》《千山诗集校注》,参编《中华古典诗词比兴转义大词典》。

中国楹联学会 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陈永刚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胡泽汇 黄煌
摄影摄像/田超
视频出镜/胡泽汇
剪辑/戴钺
设计/陈青青
鸣谢 辽宁鞍山市委宣传部 千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责编:戴蓉
一审:陈永刚
二审:赵雨杉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下载APP 报料
报料 关于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