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10-30 06:14:06
陈鸿飞 华德超 陆雨薇
“美丽乡村,水清清,天蓝蓝;小溪蜿蜒,鸟儿舞翩翩……”
金秋时节,笔者走进衡阳县西渡镇青里村,只见青瓦白墙的农舍错落有序,硬化道路直通农家院落,路旁的樟树、桂花树等绿树成荫。村民屋场前的小菜园里,南瓜、西红柿、辣椒等果蔬飘香。年逾六旬的村民颜小国脸上洋溢着笑容:“大家生活在花园里。”
2022年,国家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和庭院整治,建设和美乡村。截至10月中旬,衡阳县已创建省级美丽乡村22个、美丽屋场403个、美丽庭院817个,先后荣获“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先进县”“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等荣誉。
建设美丽乡村,扮靓幸福家园
离开青里村,笔者来到南岳镇光明村,入村后,一条蜿蜒的水泥公路伴随着清澈的溪流向大山深处延伸,路的两旁是青山黛树,欢快的鸟鸣声从树间悠然传出。一幢幢特色鲜明的青黛瓦房点缀其间,好一个美丽乡村。
“近年来,南岳区南岳镇光明村、珠晖区茶山坳镇茶兴村、祁东县双桥镇兰古村入选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南岳区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衡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苏龙介绍,衡阳市全面实施“一整治四行动”(即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村庄规划、乡村治理、基础设施、乡风文明提升行动),每年示范建设10个精品村,创建一批省、衡阳市、县级美丽(和美)乡村。每年从面上村中选树100个左右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先进村。
衡阳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将拆除“空心房”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硬骨头”来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全面清理整治农村“违建房”“危旧房”“空心房”“偏杂房”和残垣断壁。精准推进农村饮用水、生活污水、黑臭水体“三水同治”。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式、分布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动态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同时,全面落实“首厕过关制”,加大旱厕排查拆除力度,各县市国、省主干道沿线基本实现旱厕清零。
“美丽村庄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在地处湘江之畔的衡东县大浦镇青鸦村第四组,但见山林葱葱、绿树遍野。院落里有近60栋民居,民居屋顶盖着琉璃瓦,砌的是马头墙,属于典型的江南风格民居群。
年逾五旬的村民邓卫远正在房屋前坪打扫卫生。这是一栋两层楼房,房屋门前栽种着桂花、老人槐和茶花树,鲜艳的茶花开得正盛。
青鸦村党总支负责人说,以前村民建房时,头脑里没有规划意识,想建就建,想搭就搭,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又影响了村容村貌。
屋要亮化,村要美化。“时下,青鸦村26个组共划分村民集中居住区20个、农作物种植区36个、居民休闲区8个,集中定点建房110余栋。”村党总支负责人告诉笔者,该村还拆除空心房、违章建筑和残垣断壁等建筑2万多平方米。仅此一项,就节约土地100余亩。其中,新增耕地60多亩、菜地30多亩,其他土地作为居民休闲广场建设用地。
衡阳市统筹考虑主导产业、人居环境、生态保护等村庄发展,按时完成“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强化新建农房规划管控,加强村庄建筑风貌引导,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相得益彰。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积极推进传统村落挂牌保护。
创建和谐乡村,共建美好家园。衡阳市积极探索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总结乡村治理经验,推广清单制、积分制和“屋场恳谈会”“湾村明白人”等乡村治理新模式。同时,该市将抓好农村水、电、路、气、讯、广电、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就业、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微改造建设“六小园”(小田园、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小乐园、小书园),打造“美丽屋场”“美丽庭院”。
建好乡风,创美乡村。衡阳市发挥衡阳群众、乡贤能人、“五老”队伍等作用,大力开展“微宣讲、大振兴”“村居公益人”等文明新风培育实践活动,组织一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最美公益人”“清洁卫生户”等先进典型评选,营造“讲文明、树新风、美环境”的浓厚氛围。
重点整治“8条鱼”“4棵菜”,
群众吃上放心菜
“今天一大早,衡阳市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和公安部门执法人员来到三泰农贸市场,检查黄鳝、泥鳅、牛蛙及果蔬质量。”家住蒸湘区的周阿姨在农贸市场边买水产品边说,老百姓最大的心愿是吃上放心菜。
食以安为先。今年,衡阳市重点对“8条鱼”即黄鳝、泥鳅、大口黑鲈、鳊鱼、鲫鱼、乌鳢等;“4棵菜”即豇豆、芹菜、辣椒、姜等进行专项整治。整治对象为商品化种植养殖主体、农批(贸)市场、大型经营配送单位等。整治内容为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违法使用禁限用药物、超范围超限量使用保鲜剂、添加剂,及虚开检疫票和承诺达标合格证、索证索票流于形式等问题。
金秋时节,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衡阳市农业农村局、雁峰区农业农村局和岳屏镇相关工作人员组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组,先后来到绿三湘蔬菜基地、星乐农业科技、阳光绿洲种植养殖合作社、穗源生态农业进行监管巡查。随机抽取萝卜、西红柿、白菜、胡萝卜、冬瓜等15个品种、45个蔬菜样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的工作人员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结果样品全部合格。
衡阳市农业农村部门结合村镇力量,深入一线,包塘包片,确保12个重点品种的每一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专人负责。同时,在重点水产品养殖主体上,压实乡镇职责,发动乡镇全面摸排,掌握主体真实情况。密切配合市场监管、公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检查黄鳝、泥鳅、牛蛙等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查办一批有影响力的案件。
衡阳市农业农村部门对污染重、风险高,整改无望的主体坚决“退出一批”;对有条件的主体“转型一批”,引导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设施渔业等绿色模式;对愿意提升的主体“提升一批”,通过技术帮扶、流转托管等方式改善养殖条件;对违法违规的主体“查处一批”,形成“严管、严查、严打”的高压震慑态势。
截至10月下旬,祁东县以“8条鱼”“4棵菜”为重点,对县域内水产品、生猪屠宰场、蛋鸡场等5个生产主体、2个农贸市场完成8批次随机抽样检查。完成18个乡镇(街道、管理处)规模水产养殖主体基地全覆盖摸排,配合省市完成畜禽水产品抽检37批次,均达到省市质量安全标准。
10月28日凌晨,耒阳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赶赴青麓农批市场,启动“零点行动”,开展突击检查。这次行动聚焦蔬菜、水产品、肉类等食用农产品,现场对摊贩进货来源、检验检疫合格证、销售台账等进行详细查验,确保食品来源可追溯、流通环节有记录。
执法组重点检查市场环境卫生,逐户查看冷藏、冷冻保鲜设施运行情况,针对发现的卫生死角、冷链温度异常等问题,提出限期整改。
秸秆综合利用,
“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10月上旬,在祁东县河洲镇新岭村田间地头,农户们忙着将玉米秸秆集中回收。回收后的玉米秸秆经粉碎机切割成3厘米左右的碎杆后,送至加工厂进行深加工。
秸秆综合利用,包袱变成财富。河洲镇积极推广“秸秆+有机肥+生态种植”循环模式,鼓励农户用秸秆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该镇每年回收利用秸秆超3000吨。据了解,祁东县现有秸秆深加工企业18家,年秸秆加工量逾55万吨,综合利用率突破95%。
衡阳市是粮食生产大市,秸秆产生量大。全市农作物秸秆产生量近400万吨,可利用量逾300万吨。该市积极开展秸秆肥料、饲料、燃料、原料和基料“五化”利用,衡南、衡阳、衡东、衡山、耒阳、常宁等6个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县(市),连续6年累计争取中央专项资金4152万元,建设秸秆收储网点51个,培育经营主体41家,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18年82.14%,提升到2024年88.48%。
9月中旬,在衡南县冠市镇五一村水稻示范片里,几台农机开足马力,在田里来回穿梭,所过之处,稻秆被粉碎,化作一片片碎屑。
五一村种粮大户胡恒华说,用机器把秸秆打碎还田以后,土壤变得越来越松,油菜根系扎得越来越深,长势就会越来越好。
冠市镇在五一、鸿堰、坪田等村率先开展规模化示范,通过“粉碎还田”肥土、“打捆离田”增收、“深耕还田”增效等分类施策。出台补贴政策、引入社会资本,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共赢模式。目前,1.2万亩示范片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5%。
在衡阳县岘山镇更荣村,种植户刘春桃忙着收割中稻。这台联合收割机配备秸秆粉碎还田装置,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分离、清选、秸秆粉碎还田。打碎的秸秆从机尾均匀地喷撒在田地,成为生态肥料。
“以前,稻谷收割后,秸秆就放在田里,处理也是个老大难。”刘春桃说,现在,农户低茬收割后,后续种油菜翻耕就方便多了。
衡阳县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年秸秆产生量达70万吨左右,收集利用量超过50万吨。在石市镇龙田村,成片的中稻刚完成收割,农田里机器轰鸣,灭茬机、搂茬机和打包机流水作业,干净利落地完成秸秆离田作业。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衡阳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告诉笔者,“十五五”期间,衡阳市将全面吹响农业强市集结号。稳固粮食安全“压舱石”,守牢耕地红线,抓好粮食生产,强化科技支撑,坚决扛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拓展农民增收“主渠道”,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大力发展“乡村车间”,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联农带农作用,促进农民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位负责人表示,擦亮品牌农业“金名片”,按照“一县一特”“一特一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做精“三黄两茶”名优产品,做大特色区域品牌,做强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延长、优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一体推进优化保障体系,持续做好乡村特色产业文章。
这正是:春华秋实孕育多彩明天,幸福的歌儿流淌心田。
(原载于10月30日《湖南日报》第9版)犹有花枝俏-----湖南日报数字报刊
责编:吴雅敏
一审:吴雅敏
二审:彭国军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