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8 11:12:2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28日讯(通讯员 王小娜 肖川波)“以前得去外地打工,现在在家门口的车间做红薯粉条,一个月能挣2000多,还能照顾家里小孩。”10月28日,在衡南县向阳桥街道郭市村的红薯粉条加工乡村车间里,62岁的脱贫户李园英一边将煎好的红薯粉皮晾在架子上,一边笑着向记者分享生活的变化。这个依托当地传统产业建起的乡村车间,如今已成为村民眼里的“幸福驿站”,让20多名村民实现“务工、顾家、增收”三不误。
衡南县乡村车间
走进车间,三位村民正在灶头上煎红薯粉皮,房间里热气腾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红薯清香。车间内清晰划分出清洗、切分、取粉、蒸煮、晾晒、包装六大区域,村民们分工明确、操作熟练。
“当年政府要求每村发展一品一特,在没有更好的产业的情况下,我们选择发展传统产业,村里几百年的传统农产品。用传统的手工作业,提取纯正的红薯粉,制成红薯粉条。我们产品的特色主要是无添加,无机械作业,不掺杂玉米淀粉、木薯粉等其他淀粉。”该车间的负责人、郭市村的村支书阳正伟说。
村民们正在灶头上煎红薯粉皮。
据了解,该车间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5万元。“我们已为我们的红薯粉条注册了名为‘望郭’的商标,同时我们还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平台等多渠道推销我们村的农产品,今年我们的销售额应该会有大幅提升。”郭市村的女“村官”郑慧指着车间旁晾晒的红薯粉条说:“不仅要让大家有事干、有钱挣,还要把咱们村的农产品打出名气,让乡村车间变成带动大家致富的‘引擎’,日子越过越红火!”
据衡南县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完成乡村车间创建183个,实现农村人口就业3400余人,其中脱贫人口、监测对象近1000人。
责编:曾愉捷
一审:曾愉捷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