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哥”战“湘超”,踢出了什么?

  山水洲城记   2025-10-28 09:16:29

10月26日晚,2025湖南省足球联赛(“湘超”联赛)轮比赛结束,长沙队以不败战绩暂居积分榜首位共打进13球,其中有3球来自中学生球员,分别是雅礼中学的李悦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的杨椰文和长郡滨江中学的马子宜。

湘超绿茵场上,一股青春风暴正席卷而来。球迷们亲切地称这群少年为“小孩哥”他们稚气未脱,却已与久经沙场的老将同场竞技。

这场全民参与的足球赛事,对这群学生球员意味着什么?当我们注视着他们在场上奔跑、射门、拥抱、欢呼时,不禁想问:在书山题海之外,这片绿茵场为孩子们打开了怎样一扇不一样的窗?

10月19日,长沙队年纪最小的队员、16岁的马子宜(蓝)在对阵张家界队比赛中射门。

今年的湘超玩了个新规则:每场比赛中每队中学生球员同时上场不少于3人,各市州以学籍报名的16至18岁的中学生球员不超过20人(40%)

结果如何?在本次湘超中,中学生队员总数达到了262人,在所有参赛队员中占比高达39.6%,他们不是来“凑数”的,而是来“主宰”的。

麓山君了解到,湘西队有19名中学生队员,长沙队有18名中学生队员,株洲队有12名,益阳、常德、郴州、怀化、娄底这5个地区的队伍,每支均有20名中学生队员……小孩哥已然成为赛场上的中坚力量。

踢球吧少年!

当“湘超”毅然向校园敞开大门,不禁令人好奇:年轻面孔的涌入,将为赛场带来怎样的变化?

答案,由“小孩哥”们在绿茵场上的表现铿锵回应:揭幕战,首粒进球,由从雅礼中学走出的李章毓一剑封喉;第三轮、第四轮,为长沙队打破僵局的,分别来自雅礼中学与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李悦宁与杨椰文……这群“学生军”,用脚下的足球说话,成为了赛场上最不可预测的X因素。

常规赛七轮战罢,截至10月26日,学生球员在全部120粒进球中贡献59球,占比49.17%。学生射手榜上20名大学生攻入33球,21名中学生斩获26球。青春,正以最直接的方式,在积分榜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这股青春力量的背后,是长沙校园足球多年深耕的沃土

雅礼中学作为传统足球强校,凭借成熟的培养体系,在省市级赛事中屡夺桂冠;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真正实现文化学习与足球技能同步提升;

长塘里小学从根基着手,将足球列为班级必修课,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热爱与梦想的种子;

德馨园小学持续发扬“果敢勇毅、动静相宜”的足球精神,先后被评为“中小学校园足球示范校”、“长沙市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基地”;

“湘超”联赛的哨声响起,绿茵场上,有多张“同升湖面孔”格外耀眼,截至目前,长沙市同升湖高级中学已有23位师生走上“湘超”赛场

……

从启蒙到成才,一条清晰的路径正在浮现。

2024年初,同升湖高级中学足球队在2024湖南省足球协会青少年锦标赛男子甲组比赛中荣获冠军。

“踢球能踢进清华北大吗?”“万一受伤耽误学习怎么办?”“考试又不考射门,练那有什么用?”……赛场内少年们的射门足够惊艳,赛场外多数家庭的选择却透着犹豫,关于“踢球” 的灵魂拷问,从未因进球欢呼而停歇。

这些担忧既现实又锐利,像一堵无形的观念之墙,将许多怀揣天赋与热情的孩子隔绝在绿茵场外。在“分数至上”的单一赛道上,体育课常常成为最先被挤占的“软任务”,足球似乎成了“无用之事”。

当教育的路径被窄化为“刷题—高分—名校”的单一赛道,绿茵场上的奔跑、协作与激情,在许多家庭的现实考量中,成了一种奢侈的甚至是不必要的“风险投资”。

然而,这堵的一侧,是关于“有用”与“无用”的功利权衡;另一侧,却是被悄然搁置的成长路径。

一些家长担忧训练受伤的风险,却可能忽略了坚韧品格正是在风险中淬炼;紧盯试卷上的分数,却可能错过了在团队协作中才能习得的共情与领导力;追求升学的确定性,却可能弱化了孩子在真实挫折中培养出的、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核心素养。

更深层地看,这不仅是教育观念的碰撞,更是一场关于“未来竞争力”的认知错位。在一个日益强调创新、合作与韧性的时代,那些在绿茵场上学会的——如何在规则内赢,如何有尊严地输,如何在逆境中彼此支撑……这些恰恰是人工智能难以替代、书本知识无法给予的“人的品质”。

所以,这片绿茵场究竟能给孩子什么?

进球后,长沙小将马子宜冲向场边,朝着看台比出一颗爱心。这个略显生涩的庆祝动作,藏不住16岁少年如释重负的狂喜——“终于没有辜负队友和教练的期望”。“小孩哥”闪闪发光的眼睛,已经给出了答案。

进球后的马子宜非常开心,跑到场边比心庆祝。一开始比的是自己的号码,后来发现比错了,就改成了爱心。

足球是一项充满挫折的运动,输赢是常态。对学生球员而言,“湘超”联赛不再只是胜负之争,更成为一堂生动的“社会第一课”。在这里,他们面临着比校园更残酷的竞争环境,体验着胜利的喜悦与失败的苦涩在绿茵场的真实碰撞中,提前学习未来人生道路上至关重要的能力。

这一课,是关于“挫折”的教育。

“湘超”赛场的竞争强度远超校园比赛。10月19日,马子宜在第四轮、第五轮当中都错失了比较好的进球机会,终于在第六轮打入了个人“湘超”首球;9月17日,永州队客场挑战张家界队,永州36号球员17岁小将唐梓铨在比赛最后阶段连进两球,帮助球队以3比3战平对手……

这些瞬间教会少年的,远不止是进球,他们体会的是,即便屡次受挫,只要比赛未停,就必须稳住心态,寻找下一个机会。这种在逆境中自我调整并最终扛住压力的“逆商”,是任何书本都无法授予的珍贵养分。

9月28日,湘超第三轮,长沙队客场对阵湘潭队,17岁的李悦宁(左)为长沙队先下一城。

这一课,是关于“规则”与“尊重”的教育

“湘超”联赛如同一个微缩的社会实验室,让少年们提前体验真实世界的运行逻辑。当衡阳队的汤军踢出“湘超”首粒“世界波”时,他赢得的是双方球迷共同的喝彩;当任何一位小将在激烈的拼抢中被合理冲撞倒地后,他需要做的是立刻起身投入比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理解规则不仅是约束,更是协作的基础;尊重也并非单向的礼貌,而是赢得信任与合作的起点。

这一课,更是关于“自我认知”的教育。

在成人赛场,优秀的足球少年可能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可能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潜力。这种基于真实反馈的自我评估,远比师长的评价和考试分数来得更直接、更深刻。它帮助年轻人打破幻想,看清自己的真实位置,从而学会保持谦逊、确立目标,并为之持续努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创造未来的完整的人。湘超”联赛的突破性尝试,为我们展示了“体教融合”的更高阶形态:体育不再仅仅是强身健体或争夺奖牌的工具,更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社会预演平台。

10月4日晚,“湘超”联赛第四轮比赛,长沙队在客场挑战湘西队。来自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足球队的51号杨椰文(右)在比赛中突破。

在这里,孩子们提前经历了失败、碰撞、不公与协作,用汗水教授坚韧,用配合教授团结,用胜负教授豁达,用规则教授敬畏,从而淬炼出足以支撑他们未来人生的强大韧性。

当我们在看台上为“小孩哥”们的精彩表现喝彩时,或许也该思考:在书山题海与绿茵赛场之间,或许不该有一道鸿沟。一个完整的教育,理应让孩子既能拥有征服知识高峰的智慧,也能具备驰骋人生赛场的勇气与体魄。

那片绿茵场教会他们的,不仅是如何踢球,更是如何生活。而这,或许比任何分数都更加珍贵的收获

责编:刘子涵

一审:刘颖

二审:胡泽汇

三审:文凤雏

来源:山水洲城记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