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分析食物成分?不靠谱

  潇湘晨报   2025-10-27 06:49:36

App分析食物成分?不靠谱

记者实测配料查、有食问问、成分喵、成分配料表查询等软件

近期,多位网友发视频称,网上一些用来查询食品配料表的软件并不靠谱,一度出现香烟被给出“非常健康”的结果的现象。视频发出后,迅速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这类软件纯属“智商税”,也有网友觉得,可以用作日常购物的参考。

近日,记者随机选取配料查、有食问问、成分喵、成分配料表查询等软件,前往长沙一大型商超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这类软件并不一定准确,出现“矿泉水有脂肪”“方便面无添加剂”等问题。

多款软件测试结果存差异

根据提示,记者随机下载配料查、有食问问、成分喵、成分配料表查询等软件,在商超选取产品,以扫描条形码、拍配料表照片等方式进行测试。测试中,除对不同产品进行检测外,记者还使用不同软件对同一款产品进行测试。

在蛋奶区,记者随机扫描一款松花蛋,几款软件均给出结论,还有软件给出了成分表、食用建议、营养成分等项目,部分软件还进行了打分、评级。

有软件介绍,他们的软件基于产品包装袋上的配料表,针对添加剂风险、种类数量等进行综合评估和科学分析,将健康评级分为“优秀”到“不推荐”在内的四类。

测试中,部分软件对动物食品、非食品类用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但这些软件基本无法识别超市自己制作的、带有条形码的半成品食物。

此外,有食品产品的条形码识别失败,显示“无产品信息”;另有软件可以显示配料信息,但软件给出的数据和食品包装上的数据存在一定差异。

在测试某品牌的酱板鸭时,多个软件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结果:一款软件给出了94分的高分,并标注为“优秀”;另一款软件则给出了高风险、不推荐食用的结论。

矿泉水里含脂肪、方便面里无添加剂?

在矿泉水区,记者随机选取一瓶矿泉水。扫描后,有软件识别出该矿泉水品牌,但在给出的建议中,标注了“脂肪含量高,每克含脂肪30.6克,能量高,每100克含能量1530千焦;钠含量高,每100克含3760毫克,孕妇不宜食用”。记者换另一品牌的矿泉水测试,软件又显示“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均为0”。

而在便捷食品区,一款常见的方便面被标注为“100分优秀”,并显示“不含有任何添加剂”。

针对有网友提到的部分检测软件不“智能”的问题,记者扫描某款用于皮肤的化妆品,有软件扫描后提示“完全依托图片识别结果”,但也识别出对应品牌,并给出“减肥人群可正常使用,不用担心热量及营养元素摄入问题”的结论。

另有软件在系统中标注“上传非食品类会直接拒绝”,但在实际测试中,仍然可以通过扫描条形码的方式得出结果。一款常见洗手液通过扫描条形码的方式被标注为“100%纯天然,非常健康”。

对于不少网友调侃的配料软件测评香烟有误一事,记者测评时,一款软件给出与网友测试相同的结果:A级,非常健康,纯天然。对此曾有网友猜测,这类检测软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产品配料,并不能有效分析。

有软件宣称“选食品神器”

测试中,多款软件在登录后无试用次数,需要进行充值才能正常使用。有软件宣称“选食品神器”“100%识别致癌添加剂”“食品健康大于天”等。

测试的软件中,有的软件展示的结果相对详细,分类列出食品配料成分、使用分析等项目,但也有的软件识别能力十分有限。

部分软件充值后只能显示产品包装上已有的内容,即形成电子版的梳理,应用简介提到的“食品安全”“饮食预警”等宣传效果却无法有效实现。

此外,拍摄效果或将影响软件的反馈情况。测试中,一度有同一产品,用同一软件拍摄,却出现两次不同的结果。

检测过程中,有软件对部分食材作出了一定分析,且多个软件均开设“数据不正确请反馈”的链接。但有网友认为,软件出现的错误太多了,并且上来就要充钱,也有网友对部分软件的评分标准、识别致癌物添加剂的参考依据提出疑问。

另有网友认为,这类软件的识别能力、分析效果与软件设计、自身数据库大小有关,因此担心拍照上传是否会泄露个人隐私。记者在其中一款软件发现,曾上传过的洗手液照片可以被检索到。

不能盲信,涉嫌侵犯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

除上述软件外,记者还注意到,市面上存在的一些通用产品,也可以对部分食品、产品进行检测。但有网友称,这些产品的测评效果同样不理想。

有网友认为,无论是专业检测软件,还是通用软件,都只是帮助使用者了解食品情况,但最终还需要使用者自行判断。

此前,已有媒体指出部分配料成分查询软件存在“评分只看添加剂数量,不管剂量”“添加剂识别不准确”的问题。

“这类软件是用户上传配料表照片,通过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提取文字信息,再经由自然语言处理算法解析并识别出其中的食品添加剂等成分。”哈尔滨某大学计算机图像处理方向科研工作者匡女士介绍。

匡女士表示,部分软件受到技术限制,其准确性严重依赖图片质量和OCR识别的正确率,且算法对非标准命名、新添加剂的解析能力有限。

“不能盲目相信结果。它本质是一个信息整理工具,无法替代对食品实物的化学检测,其结论具有参考价值而非权威判定。”匡女士说。

湖南四新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波指出,付费服务却提供错误信息,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可能涉嫌虚假宣传甚至消费欺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知悉真实情况的权利。若因轻信此类‘食品鉴定’导致健康或财产损失,消费者有权向服务提供者追责。”

责编:颜青

一审:詹娉俏

二审:胡泽汇

三审:文凤雏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