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湖湘美学的娄邵美术

    2025-10-24 12:48:41

文/聂世忠

当代美术生态正深陷“大众化流量异化”与“本土化现代脱节”的张力博弈:艺术大众化打破精英圈层壁垒,却裹挟商业化风险,部分作品沦为无内核的视觉快餐;艺术本土化对抗全球同质化,却易陷入文化怀旧,机械复刻符号。正如谭长德在《“潇湘风华——中国山水画作品展”述评》《美术》2024年8期 中所言,“潇湘文化就是湖南经济发展重要的‘精神动力’”,这份动力的内核,正是湖湘美学历经千年沉淀的基因。2024年11月、2025年9月“潇湘美学”系列学术交流会先后在长沙师范学院举办,两届会议分别以“提升湖南美术话语力量”“深化湖湘美术传承”为旨归,而湖南娄底、邵阳(下称“娄邵”)艺术家群体的实践,恰是这场持续对话中鲜活的样本——他们以“深扎土壤”的姿态,将梅山巫傩的野性、楚风的灵动、年画竹刻的民俗熔铸为艺术语言,成为湖湘美学“天人合一”自然观、“重情尚义”人文精神、“刚健质朴”地域气质的具象载体。从陈白一抢救滩头年画的民间扎根,到黄铁山水彩的笔墨扎根,从王憨山焦墨的精神扎根,到邹建平跨界的基因扎根,再到刘晓路、李路明、邹跃进等理论大家的“界里界外”探索,娄邵美术以“湖湘基因+当代媒介”路径,让湖湘美学从抽象理论落地为可感实践。

一、湖湘美学的历史根基与娄邵的“基因式扎根”

湖湘美学并非悬浮理论,而是深植地域的精神谱系,其“天人合一”“重情尚义”“刚健质朴”的核心特质,在娄邵因楚文化腹地、梅山文化核心、年画竹刻民俗区的三重身份,形成“基因式扎根”优势,成为湖湘美学最坚实的“实践试验田”。

(一)湖湘美学的三重精神内核:娄邵扎根的价值坐标

“天人合一”自然观:源自楚地对自然的敬畏共生,非“人征服自然”的西式叙事,而是“物我共生”的精神共鸣。傅抱石笔下湘中山水,既保自然本真,又注画家情思;娄邵艺术家从梅山“山高林密”、资江“渔舟唱晚”的日常体验中,为这一理念注入鲜活支撑——清晨雾霭中的梯田、雨后资江的波光,都是“自然与自我对话”的场景。

“重情尚义”人文精神:是湖湘美学的灵魂,转化为对现实的关切与人性的尊重。对娄底锡矿山矿工黝黑面庞的心疼对邵阳苗寨老人皱纹里故事的倾听体现为“重情”;“尚义”是则是不少娄邵画家对革命历史的铭记,是对乡村振兴的歌颂。这份“贴地行走”的关怀,让湖湘美学有了最质朴的表达。

“刚健质朴”地域气质:源于湖湘“吃得苦、霸得蛮”的品格,在娄邵美术中表现为笔墨雄浑、色彩浓艳、造型率真。滩头年画艳如花,宝庆竹刻灵如云,巫傩面具夸张生动,传递“质朴中见灵动,厚重中含野性”的特色,是“从民间中来”的扎根体现。

(二)娄邵地区的文化基因积淀:湖湘美学的“扎根土壤”

娄邵的文化根系由梅山巫傩、楚风人文、年画竹刻三层交织而成:

1. 梅山巫傩的原始生命力:是娄邵美术最独特的基因。梅山“信巫鬼、重淫祀”的祭祀符号(巫傩面具、幡旗纹样、仪式道具),为创作提供鲜活素材。明末王东元避清兵至滩头,将巫傩符号融入年画;南宋以来700余年的邵阳雕版书业,将巫傩线条转化为印刷纹样。对娄邵艺术家而言,巫傩不是博物馆标本,而是祖父辈的祭祀故事、田间地头的表演,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浸润。

2.民间美术的抢救与传承:1951年1月,邵阳人民政府两次召开旧年画改造座谈会,14日在三联中学(前身为爱莲书院)举办首次人民画展,展出传统年画、剪纸、木雕及新创宣传画450件,传递“艺术为人民服务”理念。此后,陈白一、姜坤、郑小娟、聂南溪(1950-1953年任职邵阳资江文工团)多次在邵阳、邵东、隆回开展新年画培训;1958年、1963年,陈白一、聂南溪两次组织滩头年画调查团,记录失传技法并创作《拥军优属》《在雷锋精神鼓舞下》等新年画;60年代末70年代初,组织邵东文化馆李继泉开设农民画学习班,让民间美术扎根基层。

3. 新宁的“文武共生”基因:夫夷江携墨流淌,蜡烛峰如双笔擎天,笔架山拱卫,将军石镌刻清末240余名新宁籍将军记忆。这片土地孕育出以刘人岛为代表的丹青群落——刘人岛《浮云山霭莽苍苍》随神舟六号遨游太空、《浑山韵云》被故宫收藏;阳先顺《锦绣山庄》获全国美展银奖,将崀山灵秀化作青绿山水“桃花源”;陈湘金、刘鸣、许彦、李月秋、李巍朱戊扬等画家,或描摹丹霞肌理,或捕捉江村诗意,承将军石刚健之气,汲夫夷江墨韵,成湖湘美术鲜活注脚。

(三)生态建构:湖湘美学的“群体共生扎根”

娄邵形成“创作—教育—传播—传承”的完整生态链,实现“群体共生扎根”,这一生态也在两届“潇湘美学”交流会上被纳入湖南美术话语建设的核心议题:

人才扎根:陈西川的教育奠基:中央美院出身的陈西川1964年家乡担任邵阳地区工农兵文艺工作室美术专干,以“启蒙如新生儿‘第一口奶’”的理念,融合“西式素描科学性”与“中式传神写照”,50余年培养学生逾万人,3000余人考入美术院校,李自健、王文明、雷小洲等成为湖湘美术中坚,为生态注入人才支撑。

全球扎根:李自健的国际传播:李自健以“人性与爱”为主题,在六大洲30余国自费巡展,其美术馆为“全球最大艺术家个人美术馆”,2018年获巴黎“联合国全球公益联盟文化(艺术)骑士金质勋章”。作品保留湖湘“重情尚义”内核——《南京大屠杀》呼应“心忧天下”,《乡村教师》源自陈西川教育影响,将娄邵“本土化现代性”理念推向世界。

集群扎根:特色艺术群体形成:

版画湘军:以邵东人李习勤(西安美院版画系创始人,获“鲁迅版画奖”)、邹洛夷、罗湘科、傅真忻、陈白水、李月秋、邓党雄、文牧江等为代表。邓党雄以黑白木刻尽显地域文化的神秘厚重;尚辉指出:文牧江木版语言的表现性,即源于湖湘亚热带丰富多变的色彩与神秘诡异的民族文化。李月秋《勇士》《瑶区梅山巫文化》《山歌》入选全国美展,以版画黑白对比展现梅山巫傩的神秘刚健。

焦墨群体:2017年邵阳举办首届焦墨艺术展、成立首家焦墨学会,方伟等本土创作者深耕焦墨,聂世忠《玄素浑厚寄乡情——邵阳焦墨创作中的乡情赏析》等文章提供理论支撑;方伟组织王界山、邵璞、崔东湑等京城名家赴邵写生指导,焦墨“浓黑厚重”笔墨与梅山“刚健”精神契合,精准传递湘中山水雄浑。

水彩群体:娄底美术馆通过“流光溢彩・灵动湘中湖南水彩名家邀请展”激活水彩创作生态,刘永健《奉家夕照》(奉家梯田黄昏)、戴永强《锡矿山》(工业记忆)、冯晓阳《紫鹊界印象之一》(梯田灵韵)等,延续湘中对本土的观照,陆序彦、邓新影等画家作品呈湘中静谧意境,暗合“天人合一”。

二、娄邵美术对湖湘美学的“当代扎根演绎”

娄邵艺术家以“湖湘文化基因+当代媒介探索”路径,避免“本土化陷怀旧、现代性陷空转”,让湖湘美学在工笔、山水、跨界、现实、民间领域落地生根,诸多个案也成为两届“潇湘美学”交流会的核心研讨对象。

(一)工笔革新:传统技法的“湖湘气质扎根”

陈白一为娄邵工笔画奠基,以滩头年画民间基因激活传统工笔,坚守笔墨法度又注地域温度,开辟“传统技法+地域题材”路径。《苗岭欢歌》刻画苗族少女舞蹈,服饰纹样借鉴年画,色彩延续“红绿对比”,既显工笔精致,又含民间鲜活,曾入选全国美展并被海外收藏。

后辈画家接续传承:邹传安作品兼具雄浑气象与楚地雅致;莫高翔、赵夫以诗意笔触捕捉地域风貌,《水乡晨雾》《田园牧歌》传递“天人合一”意境;姜贻华、周冰、姜建清深化传统与地域融合,契合湖湘“刚健质朴”与“富丽雅逸”双重特质。

1984年,澍群、银若湖、荣之七、王憨山等成立“九歌书画院”,定期举办“梅山风情写生展”“滩头年画创新研讨会”,推动工笔群体从“个体创新”走向“群体共生”,深化对湖湘美学的共识。

(二)山水转型:“天人合一”的“地域叙事扎根”

娄邵山水画家以地域为锚点,让“天人合一”从哲学概念化为笔墨语言:

姜坤的“地域心象”:说一口邵阳腔的姜坤(1940-2022)是转型先行者,作品连续入选第4-9届全国美展——参与创作北京人民大会堂《南岳》《洞庭湖》,以苍劲笔墨展湖湘标志性山水;为毛主席纪念堂绘《战地黄花》,融革命记忆与山水意境;完成西汉古墓陈列馆100㎡壁画《人神世界》,以山水串联历史叙事,实现“山水即心象,心象映地域”。

《资润江山》的时代表达:陈湘金、阳先顺、谭长德创作的“大美潇湘”系列宏幅长卷《资润江山》,循资江源流,以新青绿笔法融工笔没骨与写意,让崀山丹霞、柘溪水库与沿岸城市建筑和谐共生,既延“天人合一”自然人文共生关系,又注“人不负青山”生态理念“地域叙事上升为国家美学表达”的典型案例。

童和平的“现代探索”:“湖湘现代山水探索者”童和平在《走出困惑——童和平山水画的时代走向》中提出:“广角镜式”构图源自梅山梯田写生,破传统取景局限,兼水墨氤氲与现代视觉张力;“泼彩+皴染”技法融滩头年画浓艳与水墨写意,让梅山乡土肌理与传统笔墨统一,回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本质。

(三)跨界实验:湖湘基因的“媒介创新扎根”

刘晓路、李路明、邹建平、银小宾、邹跃进、姜松荣、雷小洲等邵阳籍理论与创作双能艺术家,以湖湘基因为根,让现代媒介成为地域表达工具:

邹建平的“湘楚锚点”:邹建平1972年上山下乡到邵阳县农村,1974年从新化县考入大学,1977年毕业后因早年有作品入选重要展览,获任邵阳地区文化局“文艺工作室”美术工作,彼时的邵阳已是湖南美术重镇,陈白一、姜坤、黄铁山、李自健等名家均从这里走出,浓厚的地域艺术氛围为他埋下扎根基因。1980年,他以业余作者身份凭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获奖,1986年策展湖南青年美术家集群展中国美术馆启用三个展厅,展出160余件作品,李路明在展览前言中以“对传统作破坏与重建的双重努力”锚定现代性方向,虽邹建平因家人突发意外缺席开幕式,但其组织工作为湖湘艺术首次集体亮相全国奠定基础。他早年创作的《游击队之歌》(受邵阳籍音乐家贺绿汀启发,刻画40位神态各异的游击队员)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被泰国中泰艺术促进会收藏,实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界域突破。倡导既不盲目追随主流呐喊,不脱离本土根基,以“回归艺术本体”的建设性姿态,在出版与创作中双轨践行湖湘美学构筑湖湘当代艺术。

雷小洲的“中西融合”:2019年“交融&碰撞”联展中,吸收特劳蒂色彩线条技法,却以湖湘题材重构语言。《宝庆会馆》将西方油画色彩与湘中建筑、民俗结合,宝庆竹刻般的细节、滩头年画般的色彩对比,让油画成为湖湘文化表达工具,传递“刚健质朴”特质。这与两届交流会均强调的“文明互鉴”主题高度契合,体现湖湘美术的开放视野。

(四)现实题材:“重情尚义”的“湘中叙事扎根”

康移风、罗湘科、周玲子、佘焕晟龙建国等以“湘中叙事”破现实题材同质化,让“重情尚义”具象化,部分个案成为“潇湘美学·2024”交流会“个案与语境”单元的研讨内容:

康移风的“矿工与地域”:长期扎根娄底锡矿山,以雄浑笔墨、厚重色彩刻画矿工“吃得苦、霸得蛮”的坚韧,含对底层的关怀;《三线大建设》《苗寨丰收祭祀图》融中西技法,实现“重情尚义”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双重扎根。

罗湘科的“多元拓展”:娄底籍的罗湘科以写实版画刻湖湘伟人,致敬“心忧天下”;以“锈铜烂铁”创作《锈迹中的记忆》,将矿山废弃铁轨转化为艺术材料,传工业沧桑;还融数字科技与传统艺术,借乡村美育助地域文化建设,多维度诠释“重情尚义”。

周玲子的“女性视角”:《微风》以细腻笔触刻湘中女性温婉坚韧(刺绣女子、田间农妇),《八千湘女上天山》以个体命运展时代变迁,以“柔中带刚”丰富“重情尚义”的表达维度,显湖湘女性独特品格。

佘焕晟的写实实践:佘焕晟的人物画深度契合娄邵美术扎根湖湘美学的写实传统,其《你们要讲真话讲实话》《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品,以“形真意切”彰显地域与时代联结。他坚持“画到骨子里方有神”,创作前深耕史料,《曾门群英图》刻画37位历史人物时反复琢磨生平;《工地午餐》《脊梁》以“线立骨、墨铸魂”捕捉农民工神态,细节饱含生活质感。

龙建国的“市井小切口”:油画《老街》《阳光·汗水》与《湘西人物》写生系列,以写实手法捕地域人物鲜活状态,不追宏大叙事,以“小切口”映“大时代”,让湖湘精神在市井生活扎根。

(五)民间再造:“刚健质朴”的“活态传承扎根”

陈白一、王憨山、傅真忻、陆序彦、刘铁臂等以“实践+理论”“传统+现代”,让民间美术基因“活态扎根”,受滩头年画影响,“民间的味是根,丢了根就没了魂”,色彩如年画红绿鲜活,实现“民间美术文人化”。傅真忻“滩头研究与创作”1985年牵头成立邵阳市“滩头年画研究会”(黄永玉题字),发表《滩头年画的色彩体系》《梅山文化对滩头年画的影响》等论文;创作《打泥坨》《一九三五年这年冬》,融楚南民俗与现代理念,创新湖湘民间绘画。

陆序彦“实践+理论双轨”并行水彩语言表现梅山巫傩木雕,色彩延年画浓艳,赋神灵“人与自然沟通”内涵,并著《梅山乡土木雕》《湘西南民间木雕传承与发展研究》,避免“符号化传承”,实现民间美术深度扎根。其研究成果更在2025年交流会“潇湘母题与地域叙事”单元引发热议。

刘铁臂“技法突破”吸收滩头年画“粉纸水印”经验,创新“阴阳染”技法(控水分形成色彩阴阳对比)。《梅山巫傩图》中人物承年画夸张,色彩用民间红绿,却以“阴阳染”增层次,让传统工艺成现代艺术技术支撑。

三、湖湘美学的方法论贡献与生态启示:娄邵扎根实践的价值

娄邵“扎根型创作”为全国美术发展提供方法论与生态经验,其核心路径也在两届“潇湘美学”交流会上被提炼为“地域美术话语建设的湖湘方案”。

(一)方法论贡献:“在地基因提取—媒介创新—议题回应”路径

娄邵探索的路径紧扣“地域+美学”:以“在地基因提取”为根基(如梅山巫傩、滩头年画符号),避形式空转;以“媒介创新”为桥梁(如焦墨、水彩、跨界),接传统与现代;以“议题回应”为目标(如生态、现实、传承),让地域对接全国。此路径证明:地域创作非“地方主义”,现代性非“弃本土”,地域基因是现代艺术差异化的核心优势“在保守中求创新,在巨变中求突破”,是对这一路径的历史印证。

(二)美学特质:湖湘美学的娄邵具象表达

娄邵美术将湖湘美学的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作品:“天人合一”成山水创作的“地域化诗意”(如姜坤《南岳》、童和平梯田构图);“重情尚义”成现实题材的“湘中温度”(如康移风矿工、周玲子湘女);“刚健质朴”成民间再造的“梅山野性”(如王憨山《群雀图》、刘铁臂《梅山巫傩图》),是“扎根后的创造”。

(三)生态启示:“反同质化”的补充与“社群化”的韧性

反同质化:娄邵创作避“流量至上”与“西方盲从”,以湖湘美学为内核,如工笔坚守雄浑、山水传梅山空灵,为艺术生态提供“反同质化”补充扎根地域文化是对抗审美泛化的关键。

社群化生态:娄邵“同脉同源”的创作社群(如九歌书画院、版画湘军)形成良性循环——艺术家交流碰撞灵感,民间传承供养分,美术馆搭平台。为其他地区提供“教育打底、传播拓界、平台支撑、群体互动”的生态范本。

四、辩证统一:地域实践与全国视野的湖湘扎根路径

娄邵实践证明,地域扎根与全国视野非对立而是共生:地域是全国的“独特名片”,全国是地域的“价值升华”;扎得深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能扎得稳。

(一)破除认知误区:非零和关系的实证

黄铁山的水彩地域化:黄铁山美术馆矗立于邵阳洞口县,2025年10月举办“回乡——黄铁山水彩画艺术展”,以“湖南乡土风情”为核心,作品既具地域辨识度,又传中国“寄情山水”美学,推动中国水彩“民族地域化”,获全国认可。两届交流会中多位学者以其为“地域创作全国化”的标杆案例。

李自健的国际与地域平衡:全球巡展以湖湘“重情尚义”为内核,《南京大屠杀》显“心忧天下”,国际勋章是对娄邵“本土化现代性”的肯定,证明“扎根地域,放眼全球”可相互促进。

(二)应对现实挑战:“湖湘突围”之道

针对“商业化侵蚀”“同质化创新”,娄邵以“深度扎根”(深研本土文化,非符号挪用)与“主动对话”(对接全国议题)突围:如黄铁山向洞口县美术馆捐近百幅水彩,以公益实践回应“流量异化”;康移风矿工题材以“湘中叙事”破现实题材同质化,显地域人物“吃得苦、霸得蛮”特质。以傅真忻、陆序彦模式推民间活态传承,以罗湘科实践探数字艺术路径。

(三)构建联动机制:美术评论的“湖湘担当”

建立“地域样本库—全国议题库”联动机制,两届“潇湘美学”交流会成为这一机制的实践载体:娄邵个体案例(陈白一年画革新、黄铁山水彩、邹建平跨界、康移风现实)、群体案例(版画湘军、焦墨群体、崀山群体)、文化基因案例(滩头年画、宝庆竹刻、梅山巫傩)。聚焦“艺术商业化”“现实题材同质化”“民间传承”“AI艺术融合”等议题,以娄邵经验为方案发挥联动价值让地域实践成全国议题解决方案,让全国议题引导地域创作方向,推动中国美术多元高质量发展,湖湘“兼容并蓄、刚健进取”特质为机制提供精神动力。

五、结语:地域艺术的全国使命——扎根的价值与未来

娄邵艺术家以“扎根地域,对接时代”的态度,证明地域艺术的生命力在“守根”与“创新”的平衡:守根是守地域文化内核与湖湘美学特质,创新是拥抱现代媒介与时代议题。从陈白一1958年滩头抢救,到黄铁山水彩地域化,再到李自健全球传播,娄邵实践为中国美术“本土化现代性”提供方向。

“潇湘美学·2024”交流会上,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陈善君称其为“湖南美术评论领域破天荒的大事”;2025年交流会则通过“潇湘母题与地域叙事”“个案研究与湖湘谱系”等议题深化研讨,而娄邵美术实践始终是这两场“大事”的核心支撑——它既是湖湘美学的实践基础,进行学术梳理,升华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理论经验。正如谭长德在《“潇湘风华——中国山水画作品展”述评》中所言,“潇湘风华”是“立足新时代对山河的萃取,以人民为中心展潇湘人文”,这与娄邵美术“深度扎根”形成呼应,证明地域艺术的“扎根”是开放进取的。

美术评论的使命,是发现传播这些实践样本,推动地域与全国辩证统一。娄邵美术如湖湘明珠,既耀地域与湖湘美学光芒,又照亮中国美术现代性之路——这份光芒的源头,正是深入骨髓的“扎根精神”。

(本文为2025年9月26日“娄底市重点文艺评论家培训班讲座”文稿)

责编:周洋

一审:周洋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