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清|久安背:文脉千年流淌 “诗书继世”传承典范

李田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4 10:36:32

文/李田清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从舜帝南巡的九嶷山沿“十里画廊”蜿蜒而行,青山如黛、流水潺潺间,一座文脉千年流淌的古村渐渐显露真容——这便是宁远久安背也是被宁远县委书记毛政特别推介为“诗书继世”传承典范

图片

2025年10月19日,第四届永州旅游发展大会上,毛政动情推介:“宁远有耕读传家的千年文脉,久安背翰林祠等,留下了‘诗书继世’的文脉传承。”这番话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古村尘封的记忆,也让‘诗书继世’的文脉传承”,从推介的话语里落到了青瓦、石板与山水之间。”

循着这番话走进古村,青石板路上似乎还能听见先贤苦读的晨钟,翰林祠的木梁间仍留存着文脉传承的温度此时,我才真正明白:所谓“流淌的千年文脉”,正是藏在这一砖一瓦、一耕一读的文化底色

图片

久安背的名字,藏着千年文脉的脉。相传村背小溪穿九岩而过,初名“九岩背”,后雅化为“久安背”,既含“长治久安”的祈愿,也暗合此地山水环绕的灵秀。三面环山的村落里,“赛井岩”“麒麟岩”等九洞藏幽,“三时井”“涵笏塘”映着天光,西岭诸峰如黛,石楼峰拔地而起,连风中都似飘着草木的清香与书卷的墨气。

图片

《宁远县志》载,宁远李姓进士共11人,其中6人出自久安背——北宋的李世南、李绚、李时亮、李端李安,南宋的李伯辉。从北宋李世南、李绚叔侄相继中进士,到李时亮、李端、李安次第登科,再到南宋李伯辉高中“探花”,百年间李氏子弟“纷纷”走上仕途,叔侄相继登科、三代文风不绝,形成“一门多进士”的奇观。这样的盛况,在湘南古村落中实属罕见。

图片
图片

古村的文脉核心,当属那座历经千年风雨的翰林祠。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代,为纪念北宋“大理寺丞”李世南而建,明永乐、清同治年间两度重修,七十二根立柱撑起巍峨祠宇,暗合孔子七十二贤;柱下石墩各刻十二狮头,寓意“师承重任”;正门“进士及第”木匾高悬,两侧“敦诗”“说礼”匾额熠熠生辉,每一处细节,都是久安背“耕读为本”的见证。

图片
图片
图片

祠内留存的明清匾额、碑刻,记载着李氏子弟人才辈出的荣光:以北宋“大理寺丞”李世南为代表的六进士,以前清“武功将军”李景阳为代表的七将帅,无数才子佳人从这里走出,将“诗书继世”的家风播撒四方。漫步祠中,仿佛能看见昔日学子们围坐读书的场景,晨读声与窗外的溪水声交织,成了千年文脉跨越时光的回响。

图片
图片

推开翰林祠厚重的木门,最先想起的,是李世南的故事。这位北宋祥符元年的进士,初授长沙县尉时,仅半年便缉匪盗、平冤狱、正赋税,让长沙风清气正、农桑兴盛。后任福建巡抚总理盐课时,他惩盐霸、刑贪官,昔日混乱的盐课重归清明,盐农欢颜、盐商乐业,朝廷数度嘉奖。这位政绩卓著的官员,更是文采风流的雅士他与苏东坡同朝为官,常聚在一起饮酒赋诗、挥毫作画。一次,李世南作《秋景图》相赠,苏东坡观画沉吟,提笔写下“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的千古名句。诗中“江南黄叶村”,后人多猜是李世南心中的久安背,那片滋养他的山水,成了他最牵挂的地方。

图片

十二年后,李世南的侄儿李绚再登进士榜,获一甲第九名,一时传为美谈。李绚自幼在久安背的耕读家风中长大,白日随父辈下田劳作,夜晚就着油灯苦读,既懂“粒粒皆辛苦”的农情,也明“书中自有千钟粟”的道理。李绚是宋朝著名文学家,善属文、工歌诗,《送天柱冯先生》中“闲驰风驭恣飘飘,因失仙班几度朝”的句子,对仗工整、意境清逸,尽显才思。为官后,他知吉水县时发民治城,获皇帝嘉奖;任京西转运使时,又以才学推动地方治理,还与包拯、梅挚等贤臣交游,将久安背的“礼义”之风带向更广的天地。

图片

到了南宋淳祐七年,久安背又出了“探花”李伯辉。他高中甲科第三名,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更是翰林祠的“守护者”。相传祠中诸多文化规制,皆由李伯辉完善,而南宋特科状元乐雷发所作《赠伯辉公》一诗,是为他所作的咏赞之诗。全诗四句短小精悍,既追溯李氏家族的荣耀渊源,又褒扬后辈传承的文脉荣光,字里行间满含对久安背“耕读传家”传统的认可:“两百年前一状元,至今青史尚流传。陇西继踵纷纷起,信是先贤有后贤。”诗中“两百年前状元至今青史尚流传”,指的是湖南历史上首位状元唐朝李氏先祖李郃他的事迹至今在青史中流传也暗喻李氏家族的“状元基因”和久安背的文脉绵延如村前流水,从未中断。陇西继踵纷纷起,信是先贤有后贤。”它不仅是对李伯辉个人的褒奖赞其为“后贤”,延续先贤荣光,更传承了久安背“耕读传家”的核心内容——“先贤”的榜样力量、家族的家风传承,是“后贤”成长的土壤;而“后贤”的成就,又让耕读文化愈发深厚。这恰与宁远县委书记毛政所说的“耕读传家的千年文脉”形成呼应,是久安背“诗书继世”传统的生动写照。

图片

走出翰林祠,踩着青石板路漫步古村,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依山而建,巷道宽阔、道道相连,尽显“天人合一”的风水智慧。“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飞檐翘角下,砖雕的龙凤、石雕的山水、木雕的人物栩栩如生——牡丹象征富贵,松鹤寓意长寿,八仙图藏着吉祥,每一处雕刻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生活哲学。偶有村民从宅中走出,提着水桶去古井打水,鸡犬相闻间,炊烟袅袅升起,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

图片
图片

农闲时的久安背,最是风雅。村里的诗社成员聚在翰林祠,你出一句“石楼峰上云千叠”,我对一句“涵笏塘边月一轮”,吟诗作对的声音伴着晚风,飘向远处的群山。这便是宁远县委书记毛政所说的“诗书继世”——从宋代的李世南、李绚,到如今的村民,耕读传家的种子,早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翰林祠里的“敦诗”“说礼”匾额,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代代相传的家训:以农为本,读书唯高;以礼立身,以诗润心。

图片

夕阳西下时,站在村头回望,翰林祠的影在暮色中愈发庄重,石楼峰的轮廓渐渐模糊,唯有那缕文脉,如村前流水般清澈绵长。久安背的千年,不是冰冷的砖石,而是李世南画中的秋景、李绚诗中的清风,是耕读人家的灯火,是翰林祠里的晨钟。在这里,你不必追赶时光,只需静静坐下,听风吹过青瓦,看云漫过山头,便会懂——何为“久安”,何为“传承”。

这,就是久安背,一座流淌着千年文脉的古村

【作者简介】
李田清,宁远籍作家,现旅居凯里。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黔东南日报社、黔东南州广播电视台)原副总编辑、三级教授、高级记者、黔东南州州管专家、享受贵州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新闻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库成员。先后在乡镇、文旅局、文联、宣传部、报社任职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先后出版有散文集《千年大院子久安背》(团结出版社),报告文学集《我看从江二十年》(中国文联出版社)、《访两山 话脱贫》(团结出版社)、《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经济日报出版社),主编有散文集《原乡之风》(中国文联出版社)。
图片
【相关链接】
在第四届永州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式上的推介
毛政(宁远县委书记)
德孝之源,福地九嶷。金秋盛典,喜迎宾朋。
今夜,我们以盛会为媒,以山水为幕,邀您共赴“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千年之约,共赏“万里江山朝九嶷”的磅礴之气,共叙“箫韶九成迎宾来”的诚挚之谊。
“舜”德千秋,人文至厚。“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这里有舜葬于此的千年史实,《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舜帝以德行天下,“只为苍生不为身”,开创了中华道德文明先河,舜帝陵、玉琯岩、舜帝庙遗址承载着古老印记。这里有宁静致远的千年古邑,自秦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宋乾德二年定名宁远,取“武定功成、远方安宁”之意,舂陵侯城遗址、泠道故城遗址见证了历史变迁。这里有耕读传家的千年文脉,宁远文庙赓续孔儒文化薪火,唐宋年间湖南八名状元,宁远独居其二,麻将鼻祖李郃为唐代开湘状元,下灌状元楼、久安背翰林祠、路亭云龙牌坊,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留下了“诗书继世”的文脉传承。一山一邑,一帝一圣,千年文化源远流长。
“舜”迹圣踪,山水至美。“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步入景区,攀三分石,观云海翻腾、赏朝阳破晓,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登娥皇峰,望松涛阵阵、听鸟语声声,感受“峰峦藏秀色,草木沁心脾”的柔美;探紫霞岩,赏钟乳奇幻、观《紫霞仙境》,感受“造化钟神秀,自然夺天工”的神奇。进入城区,古城墙头,东外街里,喜雨亭外,凤桥秋月,东溪古松,寻找老街味道、儿时记忆;印山公园,星空营地,景色怡人,收获闲暇惬意、自在悠然。踏入乡村,信步灌溪仙境,畅游十里画廊,泛舟荷里西湾,穿梭琵琶岗巷,打卡多彩大凤,享受“诗与远方”的宁静时光。
“舜”风化雨,烟火至盛。“半城山水半城烟,一壶浊酒一花间”。来宁远,可以放飞你的心情。云间飞拉达带你体验绝壁问道,多彩热气球助你触摸九嶷霞光,房车营地许你沉浸清新自然,九嶷兔园、寻鹿牧场乐享亲子时光,度假酒店、青禾耘溪栖居诗意田园,每一处风景都因宁远人的热情好客而变得温暖。来宁远,可以放慢你的脚步。牛亚岭的长鼓舞、草龙舞、坐歌堂,让您领略不一样的瑶族风情;来非遗坊,制土陶、磨豆腐、榨茶油,必定让您怡然自乐、流连忘返;来南风集,看《天下九嶷》精彩演绎,拍国风写真,喝瑶山油茶,逛文创商店,必定让您满载而归、满心欢喜。来宁远,可以放开你的味蕾。品一壶瓜箪美酒,来一盘宁远血鸭,撸一串风味烧烤。聚拢是烟火,醉美在九嶷。
“舜”迎天下,邀约至诚。“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今日之宁远,积极融入全省文旅产业体系,紧紧围绕全市千亿文旅产业发展,全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旅游业态、服务质量全面升级,诚挚邀请海内外朋友走进宁远、感受宁远,来一场人文寻根之旅、山水康养之旅、美食寻味之旅,共享文旅盛宴,共赢美好未来。
美景不远,就在宁远。舜风万里,九嶷等你。谢谢大家!
(数据和图片来源:“镜头说世界”微信公众号)

责编:李寒露

一审:陈程

二审:李礼壹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