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万里行】王炜:中医药领域的逐光者​

文: 闫丽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3 17:20:01

【人物名片】王炜,男,1972年生,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球前2%Top科学家,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创新中药现代产业学院院长,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民族医药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

王炜教授于2011年回国,开启教书育人生涯,14年来,一直坚守教学一线,深耕教育沃土,以爱筑梦、以德育人、以行践道、以技启智、以识传薪,培养了大量药苑英才。

深夜,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科研实验室的灯光依然亮着,那抹穿透夜色的光,恰似王炜教授在中医药领域逐光而行的身影—— 既映照着对古老药材的坚守,也闪耀着对传承创新的执着。作为药学院院长,即便行政工作繁杂,他始终把自己的“主战场” 留在实验室,以行动践行着“逐光者”的初心,在中医药研究与传承的路上步履不停。

他站在实验台前,检查着“土家圣药”——白三七的试验样本,对身后的研究生说:“你看这批来自我们东山峰基地的白三七,形如竹节,一节代表着它生长了一年。这批白三七至少生长了6年,药效成分积累已经到峰值了。”话语间,实验室的灯光落在他掌心的药材上,也落在学生求知的眼眸里 —— 这束光,不仅照亮了眼前的试验样本,更照亮了中医药代代相传的逐光之路。

深耕基层:把课堂搬进药材田

七月,王炜教授带领学生穿梭在壶瓶山的密林间,寻找当地一种特色的民族药材——血筒。“快看,攀爬在那棵大树上的就是血筒的藤茎,看它的直径,应该生长了二十多年了。断面鲜红似血,就是它名字的由来。”

每年,他都会带领团队师生奔赴三湘四水,深入考察调研湖南地区的药材种植基地。在石门、安江、邵阳、溆浦、通道、宁远、江华、张家界等地的田间地头,他现场指导学生认药辨质,讲解环境和种植技术对药效成分的影响。

傍晚,临时凉棚变成自然课堂,石桌上摆放着白天采集的样品,授课内容则从药材特性,扩展到研究前沿,再延伸至开发应用,实现了知识的跨界与跃升。他常常跟学生嘱咐:“课堂上的理论是‘光’的轮廓,而亲手触摸的药材、与药农交流的经验、在油茶林下试种中药材的实践,才是让这束‘光’有温度、有分量的内核。”

如今,湖南中医药大学服务于湖南“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与湖南14个市州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了中医药“朋友圈”全覆盖。国际杜仲研究中心、国际山银花研究中心、国际瑶医药研究院、湖南土家医药研究院、安仁枳壳研究院、麻阳苗医药研究中心等校地合作平台相继建立,这些都离不开王炜教授及其团队的辛勤付出。

攻坚科研:实验室里的坚守

深夜的实验室,液质色谱仪依然在滴答地运作。王炜教授盯着屏幕上的图谱,用笔杆轻敲桌面:“这两个峰高度重叠,洗脱条件和参数还需要再优化。”

他长期深耕传统药物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巴西天然草药Cha de Bugre的研究颇具代表性。通过严谨探索,他明确了该草药的基源,并从中发现24个新化合物,为其质量标准和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关键依据。

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成果丰硕,在《Science Bulleti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 Nano》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0余篇。

博士研究生余黄合的论文获“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4名博士、13名硕士荣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他日复一日的细致指导。

他和他的科研团队每次向科研前沿的冲刺,都坚守着一个信念:科研的“光”,既要照亮实验室的图谱,更要照亮普通人的生活,这才是中医药科研该有的方向。

科技赋能:让中医药创新成果扎根产业沃土

作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现代产业学院院长,王炜教授始终把“让科研扎根产业,让产业反哺科研”当作核心使命,用一个个实打实的合作项目,搭建起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连心桥”,让中医药的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品种改良到市场拓展,全程护航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破解企业技术痛点上,王炜教授带领学院团队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把实验室“搬”到种植基地与生产车间。在拓展产业发展边界方面,王炜教授以国际化视野推动校企合作成果“走出去”。他牵头组织新汇、华诚、玉竹堂、宜仁堂等合作企业,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开展市场调研,助力华诚罗汉果、新汇配方颗粒、宜仁堂白三七等系列产品在东南亚市场上市,为湖南中药企业开拓东南亚市场蹚出路径。在培育产业人才梯队上,王炜教授创新推出“企业菁英班”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双导师+项目制教学”体系。他还定期组织“产业大讲堂”,邀请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进校园分享实战经验,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从技术攻坚到市场拓展,从成果转化到人才培育,王炜教授以创新中药现代产业学院为纽带,让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产业优势深度融合,累计转化科研成果18项,形成“高校研发—企业转化—市场反馈—科研优化”的良性循环。既让中医药创新成果扎根产业沃土、结出经济硕果,也为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持久动力。

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车间的成果转化,从本土市场的深耕到国际舞台的拓展,王炜教授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产业优势紧密融合,让中医药的“科研之光”转化为“产业之火”,照亮了中医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中国走向世界的逐光之路。

架桥出海: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舞台

在巴基斯坦中医药研究中心,王炜教授常常叮嘱科研人员们:“不同国家的人群体质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对药物的反应也有差异,我们一定要动态跟踪、严格监测临床试验结果。”

作为湖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他积极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了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基地,与巴基斯坦合作完成的“猴头健胃灵”“妇科千金片”临床试验,更是为湖南省名优中成药“出海”提供了范式,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创办国际期刊《Current Traditional Medicine》和“湖湘生物医药中医药国际会议”,为中医药国际交流搭建了平台。

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王炜教授重视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搭建了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网络,牵头与卡拉奇大学、美国密西西比大学等多所全球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长久稳定合作关系。通过支持学生互访、发表高水平论文、每年选派3~5名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报告等,为中医药国际传播储备后备力量。同时,组建国际兼职导师团队,合作外籍专家超100名,其中30余名外籍知名教授任客座教授或兼职导师,助力提升学生能力,为中医药“架桥出海”奠定人才基础。

育人为本:用爱心播撒传承火种

王炜教授实验室的育人理念是“平安、喜悦、仁和、干净”,这不仅是他做事的行为准则,更是始终坚持的温暖人文关怀。这与王炜教授常说的“常怀感恩,尽力助人”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实验室育人为本、用爱传承的温馨氛围。

他始终心怀善意与社会责任感,疫情期间,他组织团队向张家界市捐赠3.3万元;个人向湖南中医药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20万元;在石门县、怀化市等贫苦地区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在助学座谈会上,他向学生展示药材基地、实验室和国际合作的照片,鼓励他们心怀梦想、扎根大地、放眼世界。

如今,他培养的学生中,多人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研究生干部等称号,16人次获国家奖学金,首位外籍博士Muhammad Daniyal更是成功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并指导6名“国际杰青”,不少学生已在国内外中医药领域崭露头角,传递着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火把。

实验室的灯依然常常亮至深夜,他带领团队用实践诉说着守正创新中医药之光的决心:“中医药的‘光’,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之光,是创新发展的时代之光,更是代代相传的希望之光。我愿一辈子做这束光的追随者、传递者,陪着学生们在中医药的逐光路上笃定前行,让这门古老的学问,在新时代里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责编:余蓉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