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玲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3 14:24:1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杨永玲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之际,记者走进永州市零陵区邮亭圩镇,聆听93岁抗美援朝老兵唐维亨、高仕元跨越世纪的战火回响。两位鬓发如雪的老人,用布满皱纹的双手,在时光褶皱中翻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壮丽史诗。
"子弹擦着耳朵飞,我打下了一架敌机"
"敌机俯冲时像铁鸟压顶,我端着轻机枪扫射,我亲眼看见飞机拖着黑烟栽进山谷。"1953年1月,22岁的唐维亨同战友们一起跨过鸭绿江。这段用机枪击落敌机的壮举,成为他军旅生涯最闪耀的勋章。老人颤抖着抚摸泛黄的《立功证明书》,目光穿透75年时空:"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死也要死在冲锋路上。"
当记者问及若国家需要,家人是否愿再上战场,老人挺直脊梁:"儿子、孙子都给我上,我要是年轻三十岁,照样扛枪上阵!"铿锵话语中,仿佛又见当年那个在零下40度严寒中,用身体焐热枪管的热血青年。
"用生命接力的通讯兵,三等功奖章重千钧"
"4岁丧母,15岁丧父,是哥哥姐姐背着竹篓把我拉扯大。"高仕元摩挲着褪色的军装,1951年那个春天,18岁的他攥着入伍通知书,在江永训练场完成了从苦孩子到战士的蜕变。作为通讯团轻便连战士,他肩负的不仅是20公斤重的通讯设备,更是战场"神经中枢"的生死重任。
"我们要保障战场上的通讯绝不能断,冬天身上也热出一身汗。苦,蛮苦,但是我们不怕死。"老人轻描淡写的叙述背后,是通讯兵们用血肉之躯保障指挥畅通的惨烈现实。
历史回响: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当被问及更多战争记忆,两位同龄老兵说:"记不清具体战役了,但我们记得,是为祖国而战。"历史从未远去,精神永续传承。从唐维亨端枪的手到高仕元架线的肩,他们用行动诠释着"祖国需要就是最高命令"的赤子之心。
责编:杨永玲
一审:杨永玲
二审:刘跃兵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