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2 11:39:1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郑镱慧子
艾绒在灸盒中缓缓燃烧,氤氲香气萦绕着一张张年轻而专注的面庞。在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实训楼9楼,一间60平方米的康泽中医保健馆内,24级中医专业学生周丽华正轻转艾条展示温灸技法。“这位老师长期伏案工作,肩颈劳损比较严重,”她解释,“我们先用推拿松解筋膜,再用艾灸温通经络。”她那沉稳娴熟的动作,让人难以想象这仅是一名入学刚满一年的医学生。
这家由25名在校生和2名指导老师共同创立的中医保健馆,自2024年6月正式开业以来,已成功服务超过160名稳定会员。更令人惊喜的是,团队自主研发的三伏贴、养生足浴包等产品已累计创收4.1万元。翻开前台的客户签到本,密密麻麻的签名记录着这个年轻团队的成长足迹——从校园实验室走向社区义诊现场,从青涩学子蜕变为技术精准的医者,这群年轻人正用传统医学绘制一幅别样的青春画卷。
破茧成蝶:从“熟人经济”到专业破圈
“最初来的客人,大多是指导老师的亲朋好友。”项目负责人邝琼艳笑着翻开客户登记册。这个说话干脆利落的女生,如今已能游刃有余地管理团队,熟练处理客户预约、物料采购和活动策划,手机微信里活跃着5个客户群。
转变的契机出现在2024年的一场创业培训。在湘潭市人社局的创业培训课上,团队首次系统学习了新媒体运营,包括抖音运营和小红书种草技巧。“我们连夜制作了第一条养生操视频,没想到反响很不错。”邝琼艳回忆。随后,团队迅速开通新媒体矩阵,在短短数月内积累了大量关注。他们制作的“三伏贴使用指南”等科普内容更是成为爆款,为中医馆带来了首批稳定的校外客户。
真正的突破来自走进社区的实践。团队带着血压计、艾灸盒走进盘龙社区,免费为居民提供体质辨识服务。70岁的王奶奶连续体验三次艾灸后,长期失眠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她特意带着老姐妹前来捧场。“用专业赢得信任,比任何广告都管用。”邝琼珍深有感触地说。
深耕厚植:老带新传承与公司化变革
技术组长周丽华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众多诊疗案例。“与其他中医保健馆不同,我们不会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她解释,“每位顾客都需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她举例,有位顾客长期头痛,团队通过把脉发现其体内湿气较重,于是采用拔罐配合定制茶包来调理,两周后症状明显缓解。
为确保服务质量,团队构建了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中医康复感兴趣的新生可加入“岐黄学社”接受基础培训,优秀学员再由项目团队老成员一对一指导,通过严格的手法考核后才能正式上岗。上岗后,成员每月还需通过“月考”评定,指导老师也会不定期开展案例研讨会,带领学生分析脉象图谱,精进手法技艺。
今年3月实施的公司化改革成为团队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团队按个人特长划分技术、宣传、财务等6个部门,制定标准化服务流程。财务组推出会员预存系统,市场组积极开拓企业团单业务。最近签约的两场活动——某学校重阳节伴手礼和城建学院国潮养生服务,预计创收5万元。“以前大家挤在一起干活,现在各司其职,效率翻倍,中医保健馆更像一家合格的企业了。没想到,我们在学校里真的创上了业。”邝琼艳翻着新设计的考核手册,欣慰地说。
枝繁叶茂:从校园沃土向社区延伸
在市民之家的义诊现场,团队成员通过把脉辨证,为来往的市民和机关工作人员做健康检查。“耳穴反应点与脏腑相对应,能较早发现亚健康问题。”这场活动不仅为中医保健馆带来了40名新会员,更促成了与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合作机会。“这些年轻人讲解通俗易懂,教的按摩手法确实管用。”一位工作人员由衷称赞。
这次义诊机会得益于学校和市人社部门的大力推荐与支持。事实上,从免费提供场地到联系代办营业执照,从引入财务专家指导到组织行业大咖座谈,各方支持无处不在。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刻,老师们还组团来体验服务,帮助宣传中医保健馆。创新创业学院的老师表示:“我们要让学生的每个好想法都能找到落地的土壤。”
如今,团队正积极筹备在湘潭城区设立新馆。邝琼艳描绘着蓝图:“我们要打造像社区食堂一样亲民的理疗站。”来自郴州的她和团队里绝大多数成员一样,早已决定毕业后留在湘潭,“这座城市用政策包容和产业土壤留住了我们。”
暮色渐沉,中医馆的灯火依然明亮。周丽华在为当晚最后一位顾客拔罐后,又开始认真整理物资。玻璃门上倒映着这些年轻的身影,也映照着传统医学在新时代的青春注脚——这些曾经捧着《黄帝内经》刻苦背诵的学子,正在望闻问切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创业处方。
责编:彭婷
一审:彭婷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