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灌区智慧水利护粮仓 轮灌周期从11.85天缩短至7.01天丨湖南日报市州版头条

  湖南日报   2025-10-20 08:08:00

原载《湖南日报》10月20日7版

湖南日报10月19日讯(全媒体记者 彭婷 通讯员 谢华 徐冰)近日,湖南省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右干渠管理处云湖点办公室内,一场“新老结对”数字技能培训正在开展。年轻技术骨干指导年长同事操作“智慧灌区e平台”,演示讲解系统登录、水位数据查询等功能,助力老一辈水利人掌握数字工具,提升工作精准度。

韶山灌区建于1965年,渠道总长186公里。2021年,韶山灌区入选全国“十四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获批投资8.42亿元。以此为契机,韶灌局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力打造“红色文创智慧灌区”。

在硬件方面,近4年,韶山灌区累计新建239处水情监测点、77处渠道闸门控制系统、169处视频监控,自建56公里光纤网络,实现数据传输稳定高效。软件建设上,韶山灌区打造智慧水利一张图,融合二维地图与三维模型,实现水资源调度、工程管理可视化、一体化运作。目前,韶山灌区骨干渠系水量计量监测率达85%,闸站远程监控率达70%,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韶山灌区智慧水利一张图

依托智慧水利平台,韶山灌区建立以需定供、精准配水的水资源调度机制。系统通过智能模型预演配水方案,结合用水单位需求与工程供水能力,实现动态优化分配。数据显示,韶山灌区轮灌周期从11.85天缩至7.01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位居全省前列,“精准灌溉”从理念走向现实。

韶山灌区洋潭闸门自动化控制系统

为破解传统巡检难题,今年,韶山灌区在总干渠管理处试点,率先引入无人机技术,组建专业飞手团队,采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点等多种方式,实现对渠道点、线、面全域巡检。通过航拍采集高清影像,结合AI识别与模型分析,可精准识别农作物生长阶段,精准配置水资源。

韶灌局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升级智能化装备,深化与尖端灌溉技术的融合应用,大力推进国家“节水型灌区”与“数字孪生灌区”建设,以智慧和科技赋能,朝“全国现代化灌区标杆”目标迈进。

原文链接:韶山灌区智慧水利护粮仓

责编:彭婷

一审:蒋睿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