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村的“兵支书”——退役军人唐兵的新战场与新作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7 18:14:41

肖佩珊

中秋已过,临武县武水镇太和村的百亩晚稻将黄未黄,正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村党总支书记唐兵行走在田埂上,一边查看稻穗的长势,一边在心里谋划来年的发展。

8年前,这位退役军人接手的还是一个“软弱涣散”的合并村。8年后,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见证了他带领村子完成的美丽蝶变。

军营铸铁骨

2006年,唐兵怀着理想参军入伍。5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刻苦训练、奋发进取,多次获评优秀士兵并在全团比武中荣获第二名。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和品质,更在他心中深深植入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2011年退役时,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发展。

回到老家临武,唐兵敏锐地把握住市场机遇,创办了一家建材公司,凭借扎实肯干、诚信经营的作风,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致富后,他秉持“个人富不算富,共同富才是富”的信念,积极吸纳村里待业人员就业,无偿传授技术,并热心参与家乡各项公益事业。

2014年,在乡亲们的推举下,唐兵当选临武县武水镇圳上村党支部书记。3年后,更大的担子落在了他的肩上——原太和、圳上、建新三村合并,他被选为新太和村党总支书记。

合并之初的太和村可谓“百废待兴”,三个村的村民各自为政,矛盾纠纷不断,被县里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

“这摊子太乱了,一个年轻人能行吗?”面对质疑,唐兵在村民代表大会上立下军令状:我在部队学过一句话——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请乡亲们相信我!

凝心谋发展

唐兵深知,改变落后面貌首先要建强战斗堡垒。他从党建入手,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为基础,推行村民议事会制度,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人。通过定期开展“一月一片一实践”活动,组织党员“走出去”开阔眼界,“请回来”传授经验,使党组织重新焕发活力,短短一年就摘掉了“软弱涣散”帽子。

产业发展上,唐兵瞄准土地做文章,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修建机耕道3000余米、水渠4000余米,整治抛荒地100余亩。通过“支部+农户+合作社”模式,盘活荒山300多亩发展油茶产业,集中流转1500多亩土地实行“水稻+香芋”轮作,村集体经济实现从零到当前年收入20万元的突破。

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他发扬部队敢打硬仗的精神,带领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拆除危旧房1.5万余平方米,新建无害化卫生厕所100余间、公厕4处,修通环村路、通村路,完成污水管网改造。

如今的太和村,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整洁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文化广场上飘扬着欢声笑语,近年来先后获评市县文明村、省市卫生村。村民都说:“咱们村现在也不比城里差咧!”

担当促振兴

“部队教给我的不只是本领,更是一生受用的担当精神。”这句话,唐兵常挂在嘴边,并落实在行动上。

这份担当,让他做出了舍小家为大家的选择。他将经营红火的建材公司交由他人打理,每年个人收入减少10余万元。“村里发展正处关键期,我绝不能分心。”面对家人的不解,他这样解释。

这份担当,更转化为对人才振兴的长远谋划。他推动成立教育基金会,建设文化书屋、文化广场,组织村民开展课程培训。近年来,全村共有60余名学子考上本科、3人攻读研究生,累计发放教育基金10万余元。“不仅要送出去,更要迎回来。”唐兵大力推动“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一批批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返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如今的太和村,组织强、产业兴、环境美、村民富。但唐兵的脚步从未停歇,乡村旅游等项目正在酝酿,新的梦想继续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

责编:梁可庭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