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7 18:11:54
八面山瑶族乡因境内有湖南省第二高山八面山而得名。全乡总人口约1.6万人,其中瑶族人口1021人,占总人口的6.4%。2025年9月,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资兴市八面山瑶族乡委员会“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党建引领,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桥头堡”
实施“党建+五个一”工程。要求各村党组织每年至少增加一项村集体收入、新建一个产业基地、提质一个村民小组、解决一件民生实事、开展一次文明评比,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助推全乡民族团结进步。工程实施三年来,全乡新增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69.71万元,新建特色产业基地5908亩,提质村民小组45个,实施民生项目84个,开展各类文明评比92次。
注重文化挖掘。组织20余人、耗时3年,编纂了30余万字的《八面山瑶族乡志》,全面记录了民族乡沿革建制、历史文化、民俗物产、民间艺术等多方面内容,让民族文化在保护中延续至今,是全省唯一正式出版乡志的民族乡镇。挖掘了道光十五年连坪盘古庙里的《永定章程》,嘉庆十三年瑶汉共建古遗址和乾隆四十一年的八面山瑶族祭祀盘王画。

聚焦入脑入心,强化宣传引导。以“团结奋进”为主题,组织了瑶乡“村BA”篮球赛,以瑶乡特产藏香猪、高山羊、冷水鱼为奖品,吸引民族群众自发组队,参与人员200余人,观看群众800多人,抖音观看人数累计达20万人;开展了“迎乡贤、回故乡、建家乡”座谈会,齐聚一堂共话民族乡发展。
产业发展,激活民族团结进步“新引擎”
抓牢主导产业。依托乡内丰富楠竹资源,累计实施楠竹低改28059亩,引进楠竹加工企业11家,竹炭生产企业2家,形成了“竹资源-竹制品-环保碳”的产业链闭环,楠竹企业年产值超8000万元,带动就业1000余人,日均楠竹资源消耗量超200吨、日均楠竹资源交易额超10万元,建成了全国前三的竹凉席子生产基地和湘南地区唯一的冬春笋集散中心。

抓牢特色产业。利用高山资源,引进了连坪华能风电、八面山风电、国电投光伏电站等企业。大力推进特色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全乡累计流转土地5000余亩,新建扩建200亩湘莲基地3个、150亩蔬菜基地1个、100亩木通果基地2个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郴州市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一村一产业、一村一基地”的乡村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抓牢旅游产业。挖掘了一批红色文化故事,完成了红色文化广场、毛泽东在青腰住地旧址等文旅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八面山旅游集散公路建设,完成11.3公里公路硬化;引进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了伴黎香榭高端民宿,乡村旅游发展活力迸发;引进八面山风电旅游项目,投资1亿元,八面山旅游规划已完成。
携手抗灾,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向心力”
2024年7月,台风“格美”突袭,八面山瑶族乡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雨量之多、强度之大、集中度之高均破历史记录。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八面山瑶族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党员干部群众众志成城、迎难而上,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齐心协力抗洪救灾,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以抗洪抢险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火热实践,充分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团结一心,全力做好抗洪抢险救灾。灾情发生后,中、省、郴、资的目光都聚焦在受灾严重的八面山瑶族乡,各方救援力量迅速集结,各族群众互助互救,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展现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强大力量。面对“格美”台风特大暴雨的袭击,八面山瑶族乡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迅速将群众叫醒并转移至安全地带,累计提前转移群众4100余人;在镇区停电停水无通讯的几个日夜,政府办公楼紧急安置了300余人,为受灾群众提供食宿、医疗等基本保障,让老百姓感觉有了依靠;组建了挖机抢险队伍对道路进行抢修,确保了灾后第4天打通入乡主干道;全乡迅速实现复市复学复产。

攻坚克难,打赢灾后重建的攻坚战。乡党委、政府统筹各方力量,组织省队共同发力,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每月召开现场观摩会,从基础设施恢复、人居环境整治、以工代赈项目推进等方面晒“成绩单”,在全乡范围内形成了比学赶超氛围。现已修复硬化道路40公里,完成安保工程98公里,新建护坡9427米,改造桥梁51座,建成水利工程24处,河道治理11240米。

用心用情,坚定人民群众重建家园的信心。乡党委政府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引导全乡各族群众更加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全乡完成搬迁安置受灾群众1328户,3个月完成八面山集中安置点“瑶乡家园”建设并在春节前搬迁入住,在安置点内引进慧华电子厂,实现了安置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出台林区道路恢复奖补政策,由农户自主修复,按照2000元/公里实行奖补,现已恢复林区运材道296.7公里,兑现奖补资金59.34万元;农业复耕3500余亩,复种(改种)3500亩;在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下,各村主动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15个村建设光伏电站,产业恢复提效取得阶段性成效。
责编:梁可庭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