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玺凡 科教新报 2025-10-17 12:30:43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曾玺凡
在蓬勃发展的天心教育热土上,长沙市明德天心中学秉持“坚苦真诚”百年校训,以“明·镜”党建品牌为统领,通过强化队伍建设、优化师资培养、丰富社团课程课程、夯实行为规范,系统构建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深刻转变,走出一条文化涵育、实践赋能、全面发展的办学新路。
党政合力,筑牢育人根基
走进明德天心中学,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既有书卷气的沉静,又有蓬勃向上的朝气。这种气质的背后,是该校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默契、同心同向的合力支撑。该校党委书记康菲与校长丁再南,这对“新搭档”,在短短一年间以共同的教育情怀与治校理念,推动学校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我们虽是‘新班子’,但目标一致、理念相通。”康菲坦言。从校长转任书记,她深刻体会到角色转变带来的责任与使命。她与校长丁再南虽履新时间不同,却在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学校文化的重塑、干部队伍的培育上“一拍即合”。
在康菲看来,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不仅是制度安排,更是党政合力的实践基础。“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这18个字是她履职的初心,也与丁再南的治校思路高度契合。无论是行政会的决策,还是教职工大会的动员,二人总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丁再南讲到的,正是康菲想强调的;康菲规划的,亦是丁再南全力支持的。
校运会上,书记与校长传递火炬
如今,明德天心中学的党政班子已磨合成为一个信任坚实、行动有力的团队。康菲用真诚与能力赢得了行政干部的信任,丁再南也用包容与支持奠定了合作的基石。
“学校要像家一样温暖”,这是康菲常挂在嘴边的话。她通过廉政谈话、行政能力培训等形式,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素养与凝聚力。在她看来,处室主任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家长”;教职工不是上下级,而是携手前行的“兄弟姐妹”。
在此基础上,该校以“明・镜”党建品牌为核心,持续推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康菲到任以来,学校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尤其关注师资稳定与专业能力提升。她到任首周即推动恢复并强化行政联点听课制度,要求班子成员及行政必须深入课堂,实现书记、校长全覆盖,其他分管领导按学科和年级联点。2024年9月至12月,康菲以身作则,通过听课迅速熟悉教师队伍,迄今已写满两本听课本,带动行政人员扎实做好听课反馈。
“明・镜”品牌内涵不断做实做细:“三明”即明身份、明承诺、明作为,党员教师佩戴党员徽章上岗,优化“党员护学岗”,通过“双表联动”机制推动承诺可量化、可评估。一年来,仅初三年级党支部就结对帮扶35对,送教上门20余次,主持课题5项,开展示范课60余节。“三镜”分别以“多棱镜”映照初心,开展知识竞赛、红色基地参观、沉浸式剧场等党性教育;以“显微镜”推动教师精细发展,依托“青蓝工程”“青年夜校”传帮带;以“望远镜”谋划长远,通过“书记、校长面对面”等活动共商发展大计。
在明德天心中学,思想的碰撞与制度的创新,始终是推动学校向高质量发展的双翼。今年寒假的那场务虚会,便是一次集中的智慧激荡。会上,康菲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一道命题,要求每一位中层干部围绕“如何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撰写文章,畅谈各自部门的规划与思考。文章经过评选,获奖者们在务虚会上分享交流,书记、校长现场点评。
这不仅仅是一次评比,更已成为了一次深度的思想交融与目标对齐,让新一年的工作蓝图在集体的共识中徐徐展开。
经过党政领导的共同谋划,学校已将2025年明确为“品质提升年”。这一主题如同一条主线,将贯穿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教研组的深耕,还是各部门的建设,抑或是干部能力素养的锤炼,都将紧紧围绕“品质升级”这一核心命题展开。
校领导班子
在这里,党政合力化为了务虚会上的思想交锋,化为了行政会上的主动担当,更将化为全体明德天心人在“品质提升”之路上扎实而温暖的共同奔赴。
强师赋能,构建成长体系
在明德天心中学校园里,总能看到青年教师怀抱书本、步履匆匆的身影。他们走向课堂、教研活动,也走向每周四晚灯火通明的“青年夜校”。一个充满后劲的教师队伍,正在这里悄然成长,蓄势待发。
这份成长的背后,是该校为教师专业发展精心铺设的路径。在丁再南的引领下,该校系统构建起五大教师成长课程体系——青蓝课程、荷露课程、源水课程、格致课程与书香课程,共同支撑起教师发展的立体框架。其中,“源水课程”创新构建起“三维三类两线”的培训体系,将学习、实践、研究、培训与展示有机融合,从多维度精准回应每一位教师的发展需求。
该校还积极鼓励教师走上更广阔的舞台,通过公开课及各级各类竞赛锤炼真本领。截至目前,该校已成功立项2项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展现出扎实的教研实力。
对青年教师的系统培养,是该校教师队伍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每周四晚的“青年夜校”已成为一道固定风景,通过请进专家、走出校门、骨干分享以及片段教学、说课比赛、论文撰写与课题申报等多种形式,为年轻教师加速成长注入持续动力。
历史教师胡伊萌正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作为一名代课教师,她在学校悉心培养下,以笔试第一的成绩通过天心区教师资格考试,并以总分第一正式加入明德天心中学。“每周教研活动扎实有序,对我的专业成长推动巨大。”她由衷感慨。
胡伊萌参加天心区课堂展示活动
她的快速成长,离不开“青蓝工程”的精准助力。历史教研组长欧阳莹作为她的教学师傅,手把手指导她准备区级同课异构展示课,仅教学设计文稿就反复修改了8版之多。“师傅每一次讲解都非常清晰,让我常有豁然开朗之感。”胡伊萌说,“虽然压力很大,但最终换来了个人的飞跃式进步。”
在不久前举行的青年教师阅读分享会暨“青蓝课程”新青教师成长营结营仪式上,温馨与感恩的氛围弥漫。优秀徒弟代表彭思玉由衷感谢师傅们“实干”与“设身处地”的指导;师傅代表何冬梅老师则坦言,带徒亦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并承诺将继续陪伴徒弟前行。
通过体系化的课程设计、精准的师徒传导与丰富的展示平台,明德天心中学正生动诠释着“独木难成林,群芳方显春”的教师发展图景,让教育的薪火在传承中愈发旺盛。
社团课程赋能,绽放个性光彩
今年暑假,明德天心中学男篮在“奔跑吧·少年”2025年长沙市青少年U系列篮球联赛(U14组)中斩获全市第三名,创下队史最佳战绩。在关键比赛中,队员们顶住压力战胜传统强队,展现出卓越的战术素养和心理素质。这份荣誉不仅是体育成果,更是该校坚持“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生动缩影。
赛场上的篮球队员
该校始终坚持将体育作为育人重要载体,“阳光大课间”活动常态化开展,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成效显著。除篮球外,跆拳道、击剑等特色队伍屡创佳绩:在2024年湖南省校园跆拳道比赛中,夺得5金6银8铜,荣获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天心区第十一届中小学篮球赛中,校篮球队勇夺区冠军。今年暑假,男篮还在2025年湖南省青少年篮球联赛中拿下全省第六名。
该校深刻把握“课后服务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的定位,创新推出“固本+提升”“必修+选修”“常规+特色”“线上+实践”的“4+”课后服务课程模式,既夯实知识基础,又满足个性化成长需求。目前开设社团课程20余门,涵盖击剑、舞蹈、足球、硬笔书法、无人机、机甲编程等领域,形成“普及+特长+精品”三级课程链。
跆拳道队参加比赛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新引进了匹克球这一运动项目,旨在为学生带来更多元、更丰富多彩的运动体验。校园运动场内,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投入,眼中闪烁着对新技能的好奇与渴求;匹克球教学老师们耐心细致地传授着技巧要领,孩子们则全神贯注地模仿,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认真与热情。
今年四月,该校成功举办“智汇·科创·未来”科技月活动,以沉浸式体验激发科学热情。操场上有学生牵着羊驼散步体验生命科学,机器狗的表演引来阵阵欢呼;工程实践区变身“迷你工厂”,学生亲手操作激光切割与3D打印;传统文化区开展活字印刷与简牍书写,让千年文明触手可及。大疆机甲对抗赛已成为焦点,学生通过第一视角遥控机器人闯关竞技,在实战中理解编程逻辑。
科技月活动还邀请了湖南省人工智能协会秘书长胡其高、清华大学博士后马骁腾等专家开展讲座,为学生打开科技视野。C2420班学生刘毅感慨:“AI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责任。”康菲表示,作为“全国未来教育示范校”,学校始终坚持以科技特色兴校,用创新精神育人。
科技节活动现场
从篮球少年的奋力拼搏到科技月中的创意迸发,明德天心中学以丰富的课程、多元的平台和融合的理念,为每一个孩子铺设全面而个性的成长跑道。
德润心田,培育时代新人
金秋九月,明德天心中学校园里弥漫着崭新气息。开学典礼上,初三年级学生李瑾岑代表全体学子发言,她回顾先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呼吁同学们弘扬明德“坚苦真诚”的精神,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这份庄重的使命感,正是该校坚持以德化人、实现从“育分”到“育人”升华的生动写照。
自2016年起,该校持续完善“树明明德之人”德育课程体系,将“五育融合”理念与道德法治教育深度融合,构建身正为师、培根铸魂、明志修身、融美育心、实践力行五大模块。校本教材《明德天心中学学生必读》涵盖秉德、尚德等五大板块,通过班会与竞赛深化学生对校园文化和文明礼仪的理解。
“闪光少年”成长计划已成为推动校风学风转变的重要抓手。该计划构建“思想引领+实践锻炼+多维考察”的培养模式,从初一入校便严把入团质量关,通过团队双轨培养体系实现早启蒙、早培养。在少先队层面开展“推优育苗工程”,依托“红色基因”主题队课、团课强化思想筑基,设立“闪光成长岗”和“小队奉献日”,引导学生在校园清洁、图书管理等服务中培养责任意识。
“闪光少年”李瑾岑
该计划推行“服务岗位菜单化、过程记录标准化、评价数据可视化、结果运用刚性化”的实践闭环,建立严密的组织保障和量化评价机制,涵盖思想觉悟、实践表现、服务成效和群众基础四大维度。表现优异者被授予“闪光少年”称号,未达标者被延长培养期,体现刚性约束与正向激励并重。
漫步在明德天心中学的食堂,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整洁的餐桌上。这里不再是往日人声鼎沸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有序的宁静。学生们轻声细语,餐盘轻拿轻放,用餐完毕后自觉将餐具归类回收,桌面擦拭得干干净净。这一方餐桌上的文明之变,源于该校推行的“无声食堂”行动,它将教育的触角从课堂延伸至日常,从“食安”深入到“静音”,于细微处涵养着学生的品格与习惯。
改变的种子,由康菲播下。初到学校时,她观察到三个年级的学生在饭点扎堆就餐,人声嘈杂,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影响了校园的整体秩序。“校风学风首先应当从日常秩序开始抓”,康菲下定决心要推动改变。她迅速带领后勤、德育副校长及相关处室一同前往明德麓谷学校实地学习,将“无声食堂”的理念与具体做法带回学校。
在明德天心中学,“无声”并非绝对的寂静,而是一种文明的尺度——是小声交流的尊重,是安静用餐的优雅,是光盘行动的自觉,是餐后整理的秩序。所有这些文明举止与用餐习惯,都被融入了“无声食堂”的建设内涵中。
“因为方法得力,多个部门形成合力,我们半个学期就基本成形。”康菲的话语中透着欣慰。这场静悄悄的变革成效显著:就餐效率提升了30%,管理方式也从原先仅由食堂、教育处负责,转变为全员参与。尤为可喜的是,文明监督岗已实现学生100%自主管理,孩子们已成为了文明餐桌的主人。
回忆起过去,饭点时分的食堂人声喧哗、餐盘叮当甚至偶有插队嬉闹。如今,每个班级都有值班老师,教育处、年级组与班级形成了团队合力,一个年级从排队进入食堂到用餐结束离开,整体时间比以往缩短了整整20分钟。这宝贵的20分钟,还给了学生,他们可以走向操场奔跑锻炼,可以静坐一隅阅读沉思,也可以悠然散步放松身心,校园生活因此增添了更多自主与活力。
明德天心学子
“轻声细语,优雅干饭。”2317中队的姜忆涵对《无声食堂倡议书》中的“静音守则”早已熟记于心:聊天请用“图书馆模式”、排队不插队、餐具轻拿轻放、餐桌不留痕、尊重每一餐践行光盘……这些规则已内化为孩子们的日常习惯,共同守护着食堂这片无声的文明天地。
如今,明德天心中学的学子们在百廿文脉的滋养中,在“闪光少年”计划的引领下,正逐步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从个体行为到集体共建的转变。文明礼仪、勤俭节约、环境保护等良好校风学风日益形成,明德文化已成为浸润每一位学子成长的精神底色,真正实现了从“育分”到“育人”的教育升华。
责编:曾玺凡
一审:曾玺凡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