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7 10:45:00
文 | 刘空军
世界茯苓看中国,中国茯苓看靖州。2025年第四届全国茯苓大会暨中医药ISO国际标准应用大会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开幕,标志着中国茯苓产业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场汇聚全国茯苓产业精英、中医药标准领域专家的盛会,不仅是对靖州茯苓产业地位的肯定,更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契机。
靖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孕育出了品质卓越的道地茯苓。这里植被蓊郁,气候适宜,中药材资源丰富,2000余种道地药材在此生长,其中茯苓更是独树一帜。数据显示,靖州年销茯苓菌种占全国80%以上,鲜、干茯苓年交易量占全国70%以上,出口量更是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二,“十方九苓,七出靖州”的市场格局已然形成。这些数字背后,是靖州人民世代相传的种植智慧,更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特别馈赠。
茯苓作为传统中药材,其药用价值早已被历代医家所证实。《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其“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进一步证实,茯苓中含有的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包含茯苓的方剂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次证明了这一传统药材的现代价值。
当前,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加速,ISO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成为关键。靖州茯苓大会特别设置中医药ISO国际标准应用专题,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标准是国际通用的技术语言,通过建立统一的茯苓种植、加工、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不仅能够保障产品质量,更能消除国际贸易壁垒,让中国茯苓更好地走向世界。靖州作为茯苓主产区,理应在标准制定中发挥引领作用,将中国传统医药智慧转化为国际认可的技术规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靖州茯苓产业已形成了从菌种培育、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了当地数万农户增收致富。未来,应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茯苓精深加工,开发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结合苗侗民族文化特色,打造茯苓文旅品牌,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茯苓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要加大茯苓种质资源保护与新品种选育力度,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茯苓有效成分含量;研发智能化、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稳定性;创新加工工艺,保留活性成分的同时提升产品品质。只有持续创新,才能保持靖州茯苓的产业领先地位。
“让有‘茯’共享”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发展理念。靖州应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与全国各产区分享种植技术、市场信息,共同做大做强中国茯苓产业。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国茯苓标准成为世界标准,让这一传统瑰宝造福全人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靖州茯苓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汇聚各方智慧,共谋发展大计,必将推动中国茯苓产业实现质的飞跃,让这一传统中药材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真正实现“造福于民”的崇高使命。
责编:肖畅
一审:易鑫
二审:黄欣然
三审:肖畅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