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大家谈丨市民踊跃建言“十五五”规划制定

  新湘潭客户端   2025-10-17 07:30:08

“我爱湘潭我的家”畅想湘潭未来五年·听你说——“十五五”规划大家谈③

市民踊跃建言“十五五”规划制定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王超 刘宇轩

2025年,“十四五”规划迎来收官,“十五五”规划将谋篇布局。湘潭市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未来五年如何勾勒出更美的城市新画卷?10月14日至16日,市发改委联动湘潭日报社等媒体,走进学校、医院、社区,倾听基层群众就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推动湘潭菜出圈

“一部湘菜史,半部湘潭写。”2018年第十三届中国湘菜美食文化节上的一句话,道出了湘潭菜在湘菜界的重要地位。

“湘潭菜有风味、有历史,湘潭味道里满是湘潭故事。”为推动湘潭菜发展,年过花甲的湘菜大师肖克资,仍在与湘潭一众餐饮人四处奔波。湖南老字号、“左氏十八总活鱼”第三代传人左坤,就是其中之一。

左坤出生于餐饮世家,其祖上经营的“左氏十八总活鱼”已历经百余年传承发展。2016年接手家族门店后,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地博主、食客慕名来吃湘潭菜,左坤感到了身为一名湘潭人的自豪。同时,随着实践的深入,他对湘潭菜未来发展也有自己的思考,并据此提出了三点建议。

左坤认为,推动湘潭菜发展,首先是要打造“吃在湘潭”地域品牌,推动餐饮与文旅深度融合,让“吃在湘潭”成为湘潭又一张新名片。具体说,就是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联合餐饮企业、美食专家系统梳理并制定地方标准,确保湘潭菜品质和风味的稳定性。规划特色美食线路,把分散的特色餐饮点与主要旅游景点串联起来。举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湘潭味道”美食节会,将其打造成吸引消费者、展示当地品牌、促进消费的年度盛会。其次,大力支持餐饮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升其运营效率和消费体验。探索建立技术应用补贴机制,积极培养数字技能人才,打造智慧餐饮街区,帮助餐饮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体验升级。再次,进一步强化本土食材供应链建设,通过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推广“明厨亮灶”与溯源体系,打造湘潭餐饮“安全、健康、放心”形象,让消费者吃上更新鲜、更地道的湘潭味道。

打造更多湘潭教育“样板经验”

教育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关乎湘潭市民生活幸福感提升,对湘潭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雨湖区建元中学校长刘和平深耕基层教育工作多年,谈及未来五年湘潭教育发展的新蓝图,他建议深化“红色资源+”育人模式,构建可衡量、可感知的“大思政课”实效评价体系。

刘和平说,湘潭红色资源丰富,当下正在着力打造“红色资源+”大思政课品牌。他建议在“十五五”期间,重点建立一套科学、可追踪的“大思政课”评价与反馈机制,推动思政教育从“软任务”转化为“硬指标”。其次,建立中小学生红色实践成长档案数字化系统,将研学表现、实践感悟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实现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同时,鼓励学校开发红色精神与“五育” 融合的校本课程,推动思政成果向德智体美劳全面转化,为全国红色教育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的“湘潭范式”。

近年来,数字化教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对此,刘和平建议湘潭以数据驱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实现从“经验决策”到“精准治理”的升级。具体说,一是紧扣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以“教育大数据”为核心,系统整合学生学业发展、教师队伍、校园安全、资源调配等多维数据,构建市级教育决策支持系统。二是通过数据建模与分析,实现对资源缺口、质量波动、风险隐患等问题的早期预警与精准干预,推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学管理科学施策,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治理的精细化与现代化水平,为实现“公平优质”目标提供坚实支撑,打造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的“湘潭样板”。

长株潭一体化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是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湘潭与长沙、株洲紧密协作,以“一座城”理念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在交通互联、文化共享、产业同兴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

地处湘潭北部的雨湖区九华街道船形山社区,是长沙来潭的首站。船形山社区党总支书记白畅,非常关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

“九华街道处于长株潭一体化战略前沿,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白畅说,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当前制约融城发展的突出问题。她建议将打通社区连接城市主干道、快速路的“断头路”列为政府重点督查内容。同时,希望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地方发展实际与群众所需,进一步优化内部路网和公交线路,构建“内优外畅、绿色高效”的交通体系。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今年九华片区的学生可就近入读湖南湘江新区湘江中学了,居民们好高兴。”针对居民高度关注的长株潭一体化教育、医疗领域改革,她建议加快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持续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

越是铆足干劲抓发展,越要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围绕长株潭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白畅建议政府大力支持社区立足自身空间和产业基础,主动对接中心城市产业外溢,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等资源,重点发展配套服务(比如黄家湾地铁口停车场建设)、特色经济(如都市农业、休闲文旅),形成与中心城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生态。同时,鼓励基层治理创新,强化社区在融城发展中的“治理枢纽”作用,在政策细化落地、社情民意反馈、服务精准供给等方面先行先试。

关注重点群体需求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备受关注。对于如何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夯实公共卫生根基,来自基层医疗领域的两位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意见。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肖青林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应激因素日益增加,心理行为异常已成为近年来不良事件频发的主要诱因。

她建议政府从三方面着手,加强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服务。其一是构建“家—校—社—医”四位一体的协同防护网,在市级层面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信息共享、联动响应的工作机制;通过将心理筛查、档案建立、预警识别与专业转介等环节有机衔接,推动心理健康工作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发现、高效处置转变。其二是筑牢“监测—预警—干预”一体化服务链条,在学校和社区前端建立常态化、标准化的心理监测与筛查体系,实现心理风险“早发现”;对筛查结果进行专业评估与动态分级,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针对普通心理困扰学生,提供校内心理辅导与支持;对于高风险及处境特殊学生,则通过绿色转介通道、无缝对接专业医疗机构,实现精准干预与持续跟踪,形成闭环管理。其三是营造积极友好、全域覆盖的心理健康生态,推动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融入公共宣传与校园文化,从源头消解病耻感,鼓励学生主动求助,将韧性培养、情绪管理等积极心理学内容系统融入教育全过程;同时,对处境特殊或经历重大变故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怀,从根本上营造理解、支持、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着眼于湘潭卫生防控工作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市公卫中心主任方志雄建议湘潭从三方面着手,进一步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首先是固化医防协同机制,以国家试点为契机,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跨部门协作模式,确保信息与行动同步。其次是强化智慧监测应用,从“能监测”转向“会分析、能预警、快响应”,实现传染病防控的数字化升级。再次,夯实基层与社会基础,发挥社区网底作用,通过健康教育和社会动员,提升公众健康素养与参与度。

责编:蒋睿

一审:彭婷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新湘潭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