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乡土:《驻村冻江源》中退役军人的风骨与担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6 17:01:12

文╱ 徐宏新

在共和国的岁月长卷上,有一种色彩,虽历经烽火淬炼,也沐浴和平阳光,但始终鲜艳如初,炽热如火,那便是退役军人的青春底色。为退役军人的青春底色歌与呼,是一个饱含深情与责任的命题。在当代文学的广阔原野上,退役军人如星火般散落于不同作家的叙事版图中,勾勒出一幅幅褪去戎装、不减本色的“群像素描”。何石先生的长篇小说《驻村冻江源》以湘西南边地袋子田村为背景,描绘了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作品中,退役军人曹劲松、黄大牛、蒋光秀、刘小五等形象鲜明,展现了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浅析这些人物的形象,结合何石先生以往的文学作品,探讨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贡献和精神风貌。

何石笔下的曹劲松、黄大牛等人物形象,与徐贵祥《历史的天空》中从战场走向建设的梁大牙、都梁《亮剑》中李云龙式的“转业不服输”精神、石钟山《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延续战斗作风的转业干部们,形成了一组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些形象共同诠释了一个核心命题:军人的身份可以退役,但军魂永不褪色——而这种“不褪色”恰恰需要通过不断的“褪色”与重构来实现。

一、《驻村冻江源》中退役军人的形象塑造

何石先生在选题这部新时代乡村巨变作品时,对退役军人这一群体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中既有转业军官,也有退役士兵;既能看到传统军人血性、霸蛮的形象,也能看到新时代“四有”军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展示,正如他所说的:“将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设置为退役军人,并非心血来潮,也非蹭时代热点,这些人物原型本来就是退役军人,退役军人正在或者正准备在乡村振兴这一广阔时代舞台中大展拳脚。”

曹劲松:第一书记的担当与智慧。曹劲松是南方航空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驻袋子田村的第一书记,正营职火箭军转业干部。他作风正派、政治过硬,给自己和队员们定下了一个目标:“见了袋子田村民的面要叫得出每个村民的名字,要让袋子田村民家的狗狗见了自己会像见了熟人一样摇尾巴。”这一目标体现了曹劲松贴近群众、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也生动再现了部队常说的“知兵”传统这一军队基层建设的法宝:连队干部不仅要对本连队战士的姓名倒背如流,而且要对战士的家庭背景、心理特征、个人爱好了如指掌,甚至要蒙上眼睛摸摸战士的手便知道是谁。

在修建鸭婆桥和扩建学校的过程中,曹劲松展现了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智慧。他不仅通过公司拨款和全员集资凑够了三百万元,还巧妙地利用人工降雨技术解决了黄半仙的迷信问题,成功说服黄半仙让出山地。特别是当黄小牛为实现“一桥两翼”“大桥经济”目标,提出让“南航”给袋子田捐赠一架退役飞机的“非分”要求时,他依然暗地里向公司领导做工作,并最终让袋子田圆了“飞机梦”。曹劲松的智慧和担当,使他在袋子田村的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黄大牛:从军人到农场承包人的转变。黄大牛是武警广东总队番禺中队的退伍战士,袋子田村集体农场承包人。因为在广东当兵,所以退伍后便被香港老板霍东明看中,以五年持股分红形式合作管理南沙水果市场,赚得第一桶金后回乡发展。

黄大牛在乡村振兴中表现出了军人的坚韧和智慧。他不仅带头支持村里的脐橙产业园项目,还通过掰腕游戏决定自己的取舍,看似玩世不恭,实则旗帜鲜明。在劝说他父亲黄半仙让出山地和劝说妻子欧倩回村小复校上课的大是大非面前,他毫不含糊,展现了军人的担当和责任感。

新时代,无数“黄大牛”式的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大展拳脚。以《驻村冻江源》故事发生地湖南邵阳而言,近年来,该市深入开展“兵支书”工程,数百名“兵支书”活跃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带领村民奔小康、谋振兴。如故事发生地的隔壁清泉村,村支书原是武警兵团总队的一名士官,退役后,在“兵支书”工程引领下担任村支书,勇挑重担带领村民对脐橙进行品改提质,成立脐橙产业合作社三家,其事迹编入了湖南省脱贫攻坚群英谱。

蒋光秀:脐橙种植大户的富民之路。蒋光秀是黄大牛的战友、亲家,脐橙种植大户。他在部队曾与黄大牛在后勤班搭过伙,两人在婚姻上互相成就。蒋光秀憨厚持重、老实巴交,与黄大牛大大咧咧、诙谐幽默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蒋光秀在乡村振兴中通过种植脐橙带动周边群众致富。他深信脐橙产业富民政策,毫不犹豫地力挺黄大牛交了伍万元诚信金,支持村里的脐橙产业园项目。蒋光秀的坚持和努力,使袋子田村的脐橙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带动了周边群众的致富。这种坚持和努力,也对应了军人信念坚定、不畏艰难的优良品质,这种品质在乡村振兴中显得尤为重要,当村里的脐橙产业园项目面临资金等困难时,正因为有蒋光秀的力挺,才有了产业园的持续发展。

刘小五:从单身汉到村企骨干的蜕变。刘小五是原消防武警的退伍战士,曾因父母早亡被哥哥照护,其老婆林子被兄、嫂打断手腕后,他也不敢与哥哥较劲,致使其妻负气出走,另嫁他人为妻。刘小五打单身多年,历尽坎坷。

在乡村振兴中,刘小五通过努力考进村企,成为“庭院美化专干”。他不仅把自家房屋整成一个示范花园,还把贸易市场的“工农文化墙”建成袋子田的网红打卡点。刘小五的蜕变,展现了退转军人在乡村振兴中的潜力和贡献。

刘总:南航广告公司经理的助力。刘总是南航广告公司经理,部队转业干部,在“南航”中层里人气指数高、活动能力强。他被曹劲松拉过来成为“袋子田村K”的广告代理,为活动的成功提供了关键支持。

刘总的助力,体现了退转军人在社会舞台上的广泛影响力。她不仅为“袋子田村K”提供了广告支持,还调动了省电视台、各相关厅局的资源,使活动日臻完美。刘总的形象,是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可以各尽其能、大显身手、大有作为的现实诠释,不仅为以曹劲松为代表的“南航人”增色增彩,还为军地全能型人才充分施展才华提供了展示舞台。

二、退役军人的精神风貌与文学呈现

退役军人形象的精神风貌首先体现在其价值坐标的转换智慧上。与何石笔下巧妙运用人工降雨技术破除迷信的曹劲松相呼应,徐怀中在《底色》中塑造的退役军人陈墨,将战场上的地形分析能力转化为乡村发展规划的制定能力。这种专业技能的“褪色”与重构,不是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思维方式的创造性转化。正如陈墨所言:“地图上的等高线变成了田埂的走向,作战方案变成了种植计划。”范稳在《重庆之眼》中刻画的退役飞行员邓子儒,则将空中作战的全局观念转化为城市管理的系统思维,展现了军人特有的空间感知能力在民生领域的独特价值。这些形象共同证明,真正的“不褪色”不是固守,而是转化。

在精神韧性层面,退役军人形象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与再造能力。何石笔下的刘小五从单身汉到村企骨干的蜕变轨迹,与阿来《云中记》里抗震救灾的转业军人仁钦形成镜像。仁钦将部队训练的纪律性转化为灾后重建的组织能力,在废墟上重建的不仅是房屋,更是一种生活秩序。这种“废墟上的重构”隐喻了所有退役军人必须面对的精神历程——他们需要在身份断裂处寻找连续性,在生活剧变中保持内核稳定。周大新《湖光山色》中的退役军官旷开田,面对商业社会的种种诱惑,始终保持着军人特有的底线意识,这种“有所不为”的定力正是其精神韧性的最高表现。

退役军人形象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其集体主义精神在个人主义时代的特殊光芒。何石塑造的黄大牛、蒋光秀等人物群像,与陶纯《一座营盘》中转业后仍保持“全排意识”的军人群体形成共鸣。这些形象共同构建了一种“退役不褪色”的精神共同体。李佩甫《生命册》中的退役军人吴志鹏,将部队的“战友文化”转化为商业合作中的信任基础,创造了一种有别于功利性交往的商业模式。这种集体记忆的当代转化,使军人形象成为对抗社会原子化的一剂良药。正如阎连科在《日光流年》中所揭示的,退役军人三姓村长之所以能够带领村民完成引水工程,正因其将军队中的牺牲精神转化为公共事务中的奉献意识。

在当代文学的退转军人谱系中,从何石的乡村实践者到徐贵祥的城市建设者,从都梁的硬汉形象到石钟山的温情叙事,这些形象共同构成了一个精神连续体。他们证明,退役军人的不褪色不是静态的保持,而是动态的重构;不是简单的延续,而是辩证的扬弃。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在时代变革的汹涌浪潮里,退役军人形象犹如精神的摆渡者,将战场上的忠诚转化为对土地的坚守,将军事智慧升华为生活智慧,将集体记忆转化为文化基因。这种转化能力,正退役军人永不褪色的终极密码——它既在岁月冲刷中不断褪去旧有形态,又在精神内核上始终保持着最初的鲜红。这种褪色与不褪色的辩证法,或许正是所有军旅作家在塑造退役军人形象时最深刻的艺术发现。

三、何石先生的军旅情节和以往作品中退转军人形象

何石先生本人也是武警部队的一名退役军人,尽管在部队时间不长,但对警营的迷恋和对战友们纯真、朴素情感的不舍,使他的作品中经常会有军人形象跳跃出来。纵观他以往的文学作品,如脱贫攻坚小说集《那山那村》中,《将心比心》《大山的儿子》《小渡风流》等篇什,塑造了许多军人或退役军人的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与《驻村冻江源》中的退役军人形象一脉相承,展现了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在《那山那村》中,退转军人张清平和陈松柏原本是学生时代的情敌,向来互不服输、各显其能,一个在村内掌舵,一个却在外面干得风生水起。看似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却在乡村振兴的共同目标上惊人地一致。他们坚守初心,退役不褪色,展现了军人的优良作风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些人物形象与《驻村冻江源》中的退役军人形象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何石先生文学作品中退役军人的精神风貌。

此外,在《浪里白刘》中,王德海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智慧,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村庄的振兴。在《大山的儿子》中,东发作为一名退役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带领村民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在《潮动》中,阿帆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凤凰涅槃实现自我蜕变以后,又带领乡党向深海进发。在《小渡风流》中,退役军人山仔,历经多种产业尝试的阵痛以后,最后利用在部队军地两用人才培训中学到的食用菌培育技术走出异样的人生。

何石先生的长篇小说《驻村冻江源》通过塑造曹劲松、黄大牛、蒋光秀、刘小五等退役军人形象,展现了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坚守初心,退役不褪色,政治过硬、素质全面,在广阔农村和社会舞台上充分施展拳脚。结合何石先生以往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贡献和精神风貌。他们的智慧和担当,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使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

笔正酣,墨正饱,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何石先生对退役军人的歌与呼,不仅是对过往功勋的深切礼赞,更是对未来图景的宏伟擘画。退役军人是洒向社会的英雄种子,他们从战场转向乡村振兴“战场”,必将用青春和热血,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绘就更加灿烂的春天,类似于何石先生的退役军人群像文学作品,也必将如雨后春笋般,在新时代的广袤天地里焕发勃勃生机。

(徐宏新,武警部队退役军人,原《人民武警报》驻站记者,司法行政工作者,知名媒体评论员。)

责编:昌小英

一审:昌小英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