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6 06:41:51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佳伟 卓萌
湖湘大地,书香绵亘。
湖南是中国书院的发源地之一,名声之大、普及之广、学术之盛,居全国前列。我省积极推动书院、书屋、藏书阁融合发展,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书香赓续文脉,涵养湖湘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
岳麓书院:
以宣教之名,培养现代新人
今年国庆假期,全国各地的游客涌向长沙市岳麓书院。
穿过挂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联的大门,记者见到岳麓区博才咸嘉小学五年级学生、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刘静远在书院讲堂前“实事求是”匾额下驻足。
“我特别喜欢这块匾额,它承载的千年文脉与红色基因,为我们新时代青少年提供了精神坐标。”刘静远说:“每一次来到这里,都能让我汲取到不同的精神养分,激励着我克服困难。”
刘静远虽患有先天性双耳失聪,但她挑战听力障碍极限,热爱唱歌、擅长大提琴,曾赴奥地利维也纳等地演出。她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激励了众多听障孩子和家庭。
创立于北宋年间的岳麓书院,历经千年风霜洗礼,培养了无数人才。进入新时代,岳麓书院丰富历史陈列馆、中国书院博物馆的陈列布展和宣教产品,不断增强社会教化功能。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超100万人次,其中前来研学实践的长沙市中小学生超8万人次。
依托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要策源地的红色教育优势,以及文化底蕴深厚、高端人才汇集、科研成果丰硕、国际交流广泛的传统教育优势,岳麓书院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2017年,岳麓书院组建了志愿讲解团队,积极传播中国书院传统教育文化,每年提供义务讲解服务3000余场。2020年,成立“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志愿宣讲团,围绕“实事求是、传道济民、经世致用、忠孝廉节、整齐严肃”的精神与传统,开展宣传宣讲活动600余场。
岳麓书院不断深化传统文化教育,与凤凰新媒体共建“凤凰网国学频道”“岳麓书院讲坛”,为公众提供优质精神产品。“岳麓书院讲坛”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开讲,利用“国学频道”直播,已举办460多期,是国内知名的学术讲坛之一。
作为目前唯一仍在进行高等教育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现有学生700余名。“传统的书院文化不断发展转型,以培养现代人文学科的人才,这也是中华文明不断从远古走向现代、走向未来的写照。”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说。
逸迩阁书院:
以藏书之名,传承文化薪火
踏入石门县城东郊的逸迩阁书院,沉稳而厚重的书香气息悄然将人包裹。这栋七层高的楼阁,俨然一座立体的文化丛林。一楼,孩子们沉浸于书海;循阶而上,不同楼层的专馆和主题展厅,如同徐徐展开的历史与地域画卷。
逸迩阁书院2018年9月开放,是一家由当地高、易两个家族联合创办的公益书院。如今,它凭借90余万册藏书和30余万件藏品,成为中国民间公益书院中一座引人瞩目的高峰。它的存在,也见证着一方水土精神风貌的悄然蝶变。
书院创始人之一易琴最初只是想建一座家族藏书楼。然而,当看到乡村物质生活改善后,精神生活的贫瘠让牌桌赌博等习气有了可乘之机,“我们就想,能不能为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做点什么?”易琴的这个思考,促使藏书楼梦想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小家之藏”转向“大家之享”。
将珍爱的全套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2万多册方志族谱、3000多幅水陆画等藏书藏品无偿向公众开放,他们打破传统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局限,选择“书香共享”的现代路径。这份得到两个家族三代人鼎力支持的文化事业,其意义已远超个人爱好,成为文化担当。
7年来,书院如同一个强大的文化磁场,持续释放着能量。
书院打造“逸迩讲堂”“逸迩读书”等品牌活动,持续开展“阅读标兵”评选。28岁的毛吟就是书院的“阅读标兵”,这位来自常德市鼎城区的年轻人告诉记者,这里已成为他工作之余的“文化驿站”。
“过去,周边居民多在牌桌与闲聊中打发闲暇时光;如今,静心阅读已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书院负责人周亮说。目前,书院已接待读者80余万人次。
书院的文化影响力早已超越了院墙。它与北京大学合作建设“乡村图书馆家庭阅读站”,将书籍送进农户家中,让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田野。
益阳清溪村:
以文学之名,提升文明素养
走进益阳市赫山区谢林港镇清溪村,整个村庄如同一个巨型书院,充满文学气息。亭子下、荷塘边、草地上、书屋里,都有阅读者,就连树上、沥青路上都有文学作品摘录。
清溪村是现代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出生地及其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创作背景地。近年来,清溪村持续擦亮文学、文旅、文明三张名片。随着一个个“书院”在清溪村或修葺一新、或拔地而起,清溪村“百步之内,必有书香”。周立波故居纪念馆留住清溪村文化的根和魂;立波书屋、王蒙书屋等22座以作家或出版社命名的书屋,形成全国唯一的当代著名作家或出版社冠名书屋群落;文学名家签名本新书陆续入藏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为文学爱好者提供文学富矿和独特阅读体验。
这些文化地标多方位展现清溪村的独特魅力,吸引文学爱好者前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作家活动周”等系列活动先后在清溪村举办。
2024年,清溪村共接待游客135.36万人次,旅游收入1700.1万元。
在清溪村,文学赋能乡村振兴成效愈发凸显。村民不仅鼓了口袋,还富了脑袋。
周立波笔下“盖满爹”的曾孙女徐英当上贾平凹清溪书屋管理员。盘点书籍、接待讲解……完成日常工作后,徐英便沉浸在文学世界里。她在短视频平台用益阳方言、英语和西班牙语介绍清溪村。“我愿意做文化的摆渡人,让清溪村的故事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徐英说。
文学正在改变这里的每一个人。种粮能手、退休教师等6名“泥腿子作家”,开设“田埂文学课堂”“屋场创作会”,指导村民文艺小队开展“清溪伴读”等文艺活动。“草根诗人”邓春生、立波书屋管理员卜雪斌、返乡青年邓旭东3名农民作家笔耕不辍,创作出《清溪传》《清溪老卜》《我们的家园》等纪实文学作品。
清溪村积极转化文化成果,让传统美德“实”起来,通过评选“最美婆媳”“书香家庭”等典型,弘扬良好家风。
清溪村村民文明素养大幅提高,婚丧嫁娶费用平均减少30%,文明乡风建设满意度95%以上,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责编:周秋红
一审:周杨
二审:彭彭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