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宣传 2025-10-15 18:54:26
卜雪斌
在清溪村,后生子叫我卜叔,同年的称我老卜,现在来清溪村的游客以及文学爱好者喊我卜老板,因我经营立波书屋,想听我讲述立波故事的人都叫我卜老师,更多认识我的朋友呼我为斌哥。听到卜老师这个称呼,我脸是红的,我感到惭愧,我一个初中没毕业的农民,哪当得上老师的称呼呀。我喜欢别人叫我老卜,好亲切。
我是清溪村八斗丘立波书屋的管理员,也是书屋房子的主人。立波书屋早上7点开门,我都会先把书屋里犄角旮旯的卫生打扫一遍,拿鸡毛掸子扫掉书架上的灰尘,书架子上的书本也要一本一本重新理一遍,再把外部门窗的玻璃擦得锃亮,准备迎接第一波游客。如果早上要想去菜地里转一圈,就要起得更早一点。四时八节的蔬菜得按照季节播种,除草的时候锄草,雨水少的时候从井里挑水去浇,蜗牛、虫子多的时候,就要赶早或者晚上去捉虫子,时常要攒一些农家肥才行。堂客制作擂茶与各类小吃,我主要做讲解。晚上10点等最后一位游客离开才会关门。
出门打工20多年,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国内外的风景,从来没有想过离开清溪村到外面安家落户,亲人们都在清溪村。48岁那年,我从江西的矿山回家过年,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花香四溢,空气沁甜,慕名来到村子的游客渐渐多了。游客就是商机,在外面闯荡多年,这一点经验还是有的。游客们之所以源源不断地来到清溪村,必须感谢村子里走出去的作家周立波。七十年前,46岁的周立波回到家乡,走村串户,深入生活。立波先生在《山乡巨变》中写下对清溪村的美好愿景,如今正在一点一点变成现实。
我决定留在村子里,建设我们的清溪村。建设清溪村就是给我们自己的发展营建更多的机会。我首先想到的是讲好立波故事。除了研读周立波的文学作品,我还在村里村外挖掘出了一些新故事,比如立波先生为郭家小孩取名字的故事。清溪村北边郭家,儿媳妇产下一对双胞胎,大字不识的老人找到立波先生为孩子求个名字,立波先生得知双胞胎是两个男孩,就跟老人讲,你这儿媳生得好哇,国家正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来建设,就叫“郭越多、郭越好”,老人如获至宝。两年后,郭家又添一对女儿双胞胎,老人又来求名字,立波先生对老人说,两个孩子既来之则安之,我看就叫“郭来之、郭安之”。没想到,几年以后,老郭家再添龙凤胎,老人再来求名字,立波先生笑着说,我看你老郭家有三对双胞胎,心满意足了吧,就取名“郭心满、郭意足”。老郭家的孩子经由清溪村的文曲星“开了光”,沾了文气。我就像个到处拾掇故事的人,这里捡一个,那里拾一个,为我讲述立波故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然,那个时候我还预料不到自己会成为立波书屋的主理人。
村里要打造中国文学村庄、建设一批作家书屋的消息传到我耳朵里,我既激动又紧张,第一个递交申请,最终“立波清溪作家书屋”成功落脚在我家一楼堂屋里。2022年8月,清溪村热闹非凡,中国作协的知名作家、出版人和国内知名文学期刊负责人一行几十人来到了立波书屋,进行了一场气氛热烈的文学对话活动,刘慈欣、麦家等文学大家给我签了名,莫言亲自为书屋题字。回忆起这些我就十分激动,这是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居然在我的家中发生了。也就是这一天,中国作协和湖南省作协的领导在书屋听说了我的故事,鼓励我拿起笔来写。
作家们来了,入住清溪书香民宿、赏百亩荷花、逛名家书屋,青少年分批次组团前来研学。我早早地将点心摆上了桌,有蚕豆、虾皮、麻花、玫瑰花饼、炸红薯片、红薯块、酸枣糕、洋姜、冬瓜糖、姜糖,还有自己炒的米、芝麻和自家地里产的红皮花生,摆盘造型和颜色搭配我都专门研究过,擂茶的热度也必须是刚刚好。客人多吃是用行动夸,吃掉了也不亏。热情是清溪村的热情,客气是清溪村的客气,故事好听是清溪村的故事好听,不妨买本精装版的《山乡巨变》回去细读,下次还来,再到书屋来喝杯擂茶。我越勤快、越努力,才会越出色。一想到这里,我的步子就迈得更欢快了。
早些年间,我在矿上务工时就痴迷上了文字。按照我们这里大多数农户家里的习惯,房子只考虑生活起居,但我在新房子落成以后,装修的时候专门设了一个10多平方米的书房,存放着全家人喜欢阅读的书。我很满足于当下,日夜与文学相伴,想当作家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了。只是,一个初中没毕业的人,哪有勇气拿起笔来写呢?后来我了解到,大作家莫言只有小学学历,这就给了我一些勇气。可是,真正拿起笔来的时候,又不知道该从哪里写起,学历不高,会写的字少,手机用习惯了,更加不会写字了。好在省作协和市委宣传部成立了清溪村民文学创作组,指导我们“口述清溪”开始创作。从起初的每日口述到如今的自觉写作,我已经写了两年半,完成的稿件在30万字以上。曾经没有勇气面对的事,现在已经在路上了,我对自己有信心。
(作者系益阳市清溪村民,本文选自《湖南宣传》2025年第9期)
责编:刘双
一审:唐煜斯
二审:唐能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宣传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