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10-15 16:24:09
刊载于2025年10月15日《科教新报》16版体育周刊
道县第四小学 吴杰军
记得那天天气甚好,阳光透过田径场的树荫,在篮球场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立于场中,望着鱼贯而入的五年级孩子们,心中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孩子们对篮球的热情与生疏,总是交织成一幅有趣的图景。
上课铃响,孩子们迅速列队。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上写着好奇与兴奋。“老师,今天学投篮吗?”“老师,我会运球!”叽叽喳喳的声音此起彼伏。我吹响哨子,开始了这节40分钟的篮球课。
热身环节总是充满童趣。我带着孩子们玩“模仿秀”游戏——我做一个篮球动作,他们来模仿。当我做出标准的防守滑步时,孩子们有的同手同脚,有的失去平衡,笑声在篮球场上回荡。
15分钟后的运球练习中,我设置了趣味障碍运球游戏。孩子们需要像探险家一样,运球绕过“丛林”(标志桶)、穿过“山洞”(弓形门)。竞争的元素激发了孩子们的好胜心,就连平时最文静的小女孩也全力以赴。小张同学在急转弯时不小心摔倒了,我正要去扶,他却自己爬起来,拍拍膝盖说:“没事老师,运动员都会受伤!”那副小大人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课程最后10分钟,我组织了一场简短的3对3比赛。没有严格的规则,主要是让孩子们体验篮球的乐趣。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今天学的传球技术,而不是一窝蜂地去抢球。当一个漂亮的传球助攻得分时,我不禁鼓掌喝彩——这一刻,我看到的不仅是技能的进步,更是团队协作的萌芽。
回办公室的路上,我思考着:小学篮球教学,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们对运动的热情,让他们在合作与挑战中建立自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有的如疾风迅雷,有的如涓涓细流,而我的任务就是为他们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
责编:曾玺凡
一审:曾玺凡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