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湖湘潮·委员讲亲历丨刘俊伟:明清古巷——益阳潮玩地,青春不夜城

湖南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     2025-10-15 09:34:12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为助推湖南文化软实力提升,充分挖掘、全面展现湖湘文化特质,湖南省政协从“存史 资政 团结 育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组织开展“风起湖湘潮—委员讲亲历”短视频活动。邀请委员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湖湘文旅潮点地的古今变迁,讲好湖南改革创新故事、政协履职故事,全面展现湖湘精神内核,答好“两个融合”命题,助力湖南“文旅+”大融合。



大家好!我是益阳市政协委员刘俊伟。

我所在的位置是益阳大码头历史文化街区、明清古巷,这里镌刻着益阳的城市记忆,也承载着我的履职使命。

(城史)考古出土的秦代简牍上,“益阳”二字墨色如新。益阳之名传唱两千多年,弦歌不绝。

千里资江,亘古奔流。明清时,流金淌银的“银城”益阳,已是资江、洞庭湖水运要津、“万里茶道”商贸重镇。在母亲河的臂弯里,“大码头”樯帆林立,十五里麻石长街商贾云集,商贸繁荣和文化融合,造就了“大码头”湘赣派历史建筑群。

(魏公庙巷)“拱券撑墙”是明清古巷独特的意象符号和美学追求。向上仰视,巷子是河,蓝天为水,院墙作岸,支撑高墙的拱券则是连接两岸的单曲拱桥。

(马头封火墙、王家大院、韩家堂)巷子的每处拐角都是上方下圆,以“拐弯抹角”的造型表达着“与人方便”的善意。

高低错落的“马头封火墙”勾勒出老街的天际线,以“五岳朝天”的意蕴表达着对上天的敬畏。

巷子人家,阁楼扶栏,天井回廊,仰望雨水从四面屋顶“四水归堂”,这是“聚财纳福”祈愿。

益阳“大码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和合理利用,明清古巷从杂乱逼仄变成“最美江南小巷”,背后是一段历史、民生与未来的故事。我与我的同事们,按照洞庭湖区、资水河畔独特地域文化的展示和体验区”定位,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秉持工匠精神,历史深处守望城市“记忆”,于当代生活开创古城“焕新”。

岁月流逝以后,巷子还在;人走远以后,故事还在。

来这里吧!夜宿小楼听雨打芭蕉,晨行古巷,偶遇丁香般的卖花姑娘,那把撑开的油纸伞,如绽放的荷花。

来这里吧!在月明楼戏台,看花鼓戏水袖翻飞,舞动益阳“花鼓戏窝子”的绰约风姿。

来这里吧!在老茶馆中,一盏黑茶,一碟麻香糕,听“益阳弹词”音韵铮铮,“道情”悠悠。

来这里吧!食在街巷,味在人心。在小摊点份刮凉粉、油碗糕、白粒丸、甜酒……品出几分自在、散淡、随性来。

来这里吧!在月明楼上,泡壶清茶,就着清风,可追风赶月,可忆三国风流。

资水码头望江湖,巷子深处思古今。我热诚地欢迎大家来益阳明清古巷做客!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