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脉 生生不息——文明中国·湖南行见闻之三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5 06:58:30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10月15日04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琼 雷鸿涛 曾楚禹

金秋时节,记者跟随“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深入三湘大地,感受湖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的时代脉动。

校园传承,非遗种子在幼小心灵发芽

常德市武陵区第一小学木雕室内,传出阵阵“沙沙”声,同学们手握刻刀,在桃源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德元的指导下,一根根形状各异的小木头逐渐展现出新生命。

该校将非遗“搬”进校园,桃源刺绣、木雕、版画、陶艺、戏曲等1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接连走进课堂,孩子们得以亲近、体验非遗,在创新传承中,实现古工艺与新技术深度对话。

常德市武陵区第一小学木雕室

除系统课程外,该校还陆续开展“非遗传承周”活动、“非遗我传承”成果展、“非遗探秘”研学。“学校配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导师和专业教师双轨师资,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学校负责人谢英告诉记者。

在常德,非遗进校园已成常态,并通过非遗进课本、进赛场、进项目等方式,深度融入美育日常。

常德积极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指导编创《小学生学唱常德丝弦》《桃绣湖湘》等特色校本教材,覆盖全市中小学。常德市武陵区北正街小学的常德丝弦传唱、育才小学的剪纸、芙蓉路小学的国画等“一校一品”,特色鲜明。仅武陵区,有超95%的中小学校开设特色传统文化课程,受教学生达5.3万人。

常德各校将德育与常德丝弦、常德高腔、桃源刺绣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相结合,开设传习班,定期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校传艺。

常德丝弦少儿弹唱表演《常德是个好地方》

常德丝弦是常德的一张名片。“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几首常德丝弦,以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哼起丝弦,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乡。”北正街小学音乐教师曾敏告诉记者,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一节丝弦音乐课,通过6年学习,希望孩子们都会唱常德丝弦。

非遗的薪火正在湖湘校园中点燃,文化的根脉滋养孩子们的心田。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将“瑶族长鼓舞”引进校园近18年,并改编成课间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孩子们,在苗族迎宾鼓、土家摆手舞与辰河高腔等文化熏陶下,传承文化根脉。

社会守护,民间力量搭建非遗保护平台

校园之外,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为非遗保护构筑起更广阔的平台。

走进位于长沙的湖南雨花非遗馆,记载着湖湘非遗源流脉络的历史长卷映入眼帘。在这里,游客可沉浸式感受黑茶制程的醇厚滋味、古琴雅音的清越悠扬、瓷器的莹润精巧、花布的灵秀之美等。

湖南雨花非遗馆

该馆由木工匠人郭存勇投资近亿元打造。郭存勇夫妇遍访全国各地,让300多个非遗代表性项目,100多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工艺人聚集于此。

2024年4月,依托馆内资源,湖南雨花非遗馆建成全国首家嵌入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设有“非遗项目展示馆”“非遗传习所”等,可同时接待1500人体验学习。

“结合二十四节气,常态化开展节日品牌活动,已累计接待市民游客300多万人次,中小学生研学体验40多万人次。”郭存勇说,他们积极推动非遗教育普及,在全省率先推出“非遗云课堂”,非遗实践体验课覆盖200多所中小学。

溪上美术馆

在常德澧县甘溪滩镇甘溪村,建在山野间的溪上美术馆,成为游客追寻乡土记忆的热门打卡地。

溪上美术馆由雷鸣、雷亮、秦香返乡打造。10多年来,他们陆续修成10多栋传统建筑,收藏民俗文化藏品近万件,守护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漫步溪上美术馆,只见雕镂门窗、青砖青瓦,清幽宁静,宛若世外桃源。从傩面具到古家具,每一件都承载着文化记忆。这座获评“常德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美术馆,正成为连接都市与乡土的纽带。

“沅澧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这方水土的民间文化丰富而又灿烂,值得更加深入挖掘研究。”溪上美术馆负责人秦香告诉记者。

文旅融合,活态传承让古艺焕发新生

常德河街仿佛一条时空隧道。三里老街,两侧商铺林立,烟火气十足,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在古朴典雅的鸳鸯走马楼,常德丝弦、澧水船工号子、常德高腔轮番上演,丝弦悠扬、号子高亢,现场座无虚席。

大型实景演出《常德往事》

来到常德河街,大型实景演出《常德往事》不容错过。传统建筑与现代都市在光影中交汇,观众仿若步入一条流动的历史长廊,亲历常德百年风华。

“演出运用3D全息纱幕与时空折叠技术,融合船工号子、常德丝弦等非遗元素,将沅澧文明的粗犷与温婉交织成一幅历史长卷。”常德往事文化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浩文介绍,今年5月推出后,演出吸“粉”无数,节假日更是场场爆满。

常德河街D42号,李健鹰麻质画艺术工作室掩藏在清幽古朴小巷中。“国庆假期,各地‘非遗’爱好者赶到河街,体验创作麻质画,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快乐。”李健鹰告诉记者,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后,麻质画的销量逐年提升。

同样红火的,还有益阳明清古巷景区。古色古香的魏公庙巷、玉陵坡巷、灯笼馆巷等,游客仿佛推开了一扇历史的大门。

益阳明清古巷景区

不到200米的古巷,聚集茯砖茶制作技艺、明油纸伞、洞庭木雕等14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形成集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非遗生态圈。洞庭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王庆云工作室,游客络绎不绝。如今,王庆云已是这条古巷的“网红”。

景区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26处,以老益阳形态底片为特色,打造“一廊、三街、三楼、三巷、四码头”核心文化主题产品。

“我们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既守护‘记得住的乡愁’,又培育‘时代的新风’。”该景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益阳明清古巷景区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湖南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长沙以科技激活IP,打造互动新体验;常德通过AR、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建设数字文博馆;岳阳借力数字技术,“复活”千年名篇《岳阳楼记》创作场景……在湖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生动图景。

责编:徐凯琦

一审:周杨

二审:彭彭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