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跃迁的“自贸力量”——自贸区郴州片区五年发展纪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4 19:46:00

全媒体记者 陈哲君 摄

□ 通讯员 胡用梅 曹菲

郴州城东,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郴州片区(以下简称“自贸区郴州片区”)的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五年前,自贸区郴州片区正式揭牌;五年后,这里已然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这片制度创新的“试验田”,究竟是如何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新枝结硕果”的呢?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提及郴州的传统产业,有色金属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标签”。然而,长期以来,该产业深陷“挖矿石、卖原料”的低端循环之中,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

为破解这一难题,自贸区郴州片区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启动有色金属产业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三年行动,目标直指“世界知名的有色金属创新发展示范区”。

湖南白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白银”)的蜕变,堪称这一战略的典范。凭借片区在全省首推的“进口货物海铁联运全程提单模式”,公司成功打通多条国际物流通道,物流成本直降30%,曾经的“运输痛点”华丽转变为“竞争优势”。公司将更多资源和精力聚焦于技术研发:全国领先的白银清洁冶炼技术、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累计获得141项专利授权,构建起“从矿石到高端制品”的全产业链,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技术、造精品”的跨越式发展。

为引领产业绿色发展,自贸区郴州片区在全省率先推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体系创建奖补政策”,为“绿色转型”提供了切实的激励;郴州钨公司成功纳入绿色体系创建计划。此外,自贸区郴州片区荣获“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称号,更为传统产业披上了“绿色外衣”。“博士进企”工程搭建起“产学研”合作桥梁,吸引高校专家深入车间,破解企业技术难题,为有色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如今,湖南白银已形成从上游矿山到下游银基新材料的全产业链布局,白银年产能达2000吨,多项产品获得国际认证,成为LBMA白银合格交割品牌。“我们不再只是‘炼银’,而是‘智造银’。”湖南白银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光梅表示。

数据见证变迁:片区“两主一特”工业产值占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20年的76.3%增至2024年的96.6%,先进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郴州市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列入湖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

新兴产业新枝结硕果

在湖南格瑞普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碌地赶制一批发往欧洲的无人机电池。这家从深圳迁至郴州的企业,如今已成为全球无人机电池领域的“隐形冠军”,其品牌“TATTU”在全球市场占比超过40%。

“这里不仅具备土地和人才的双重优势,更拥有制度创新的肥沃土壤。”台达电子(郴州)有限公司的关务行政课长刘映说道。自贸区郴州片区推行的选择性征税、分送集报等创新制度举措,有效帮助企业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加速技术迭代进程,并推动品牌成功出海。

不远处,三一智能制造产业园内,每2.5小时便有一台风电机组顺利下线。得益于“批供同步化”供地改革,该项目从签约到厂房竣工投产仅用时177天。截至2024年,该产业园产值已突破30亿元,成功崛起为中部地区风电装备制造的新高地。

与此同时,炬神电子凭借“境外银行出口信贷跨境融资”的创新举措,成功获得逾600万美元融资,并节约成本资金147万元。企业由此从代工转型至自主研发,产品远销欧美,预计2025年销售额将突破40亿元。

制度创新成为关键变量

产业跃迁的背后,离不开制度创新的系统支撑。自贸区郴州片区深刻认识到,唯有持续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方能打造产业发展最优环境。五年来,自贸区郴州片区累计形成了29项省级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高达13项。这些创新成果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精准解决产业痛点的“利器”。

其中,“案件审理、监管、评查五步法”(以下简称“五步法”)创新司法服务模式,有效化解国际知识产权纠纷。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郴州中院”)运用“五步法”,成功调解了美国某公司与园区某企业之间的商标权纠纷。这一创新方法通过法律依据检索、类案检索等五个系统化步骤,规范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使得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仅为21.8天,较其他案件审理速度提升了40%。

在该案中,园区内某公司作为商务部授权的保税维修企业,因维修出口的手机被扣留而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而美国某公司则反诉索赔1000万元。郴州中院采用“五步法”,在无类似案例可参考的情况下,广泛征询专家意见,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商务合作,实现了从互诉“冤家”到合作“亲家”的转变,为保税维修产业中商标的合理使用探索了新规则。“我们并非简单提供政策,而是针对企业痛点进行制度‘定制’,让创新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自贸区郴州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黄星表示。这种以问题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的制度创新模式,已成为郴州片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自贸区郴州片区将“民生保障”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实施了“强配套、优环境、提形象”的三年行动计划:整治道路绿化,提升城市美观度;增加公交运力,优化出行便捷性;深化土地整备,为项目落地腾出空间;规划城市生活圈,确保居民和企业员工在家门口享受便利。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更让企业感受到归属感,为产业发展汇聚了人心力量。

五载耕耘,成果丰硕。自贸区郴州片区外贸进出口量占全市的34.4%,实际使用外资额占全市的78.2%;对非进出口量增长93%,占全市总量的48%。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湖南省“开放十强”园区等荣誉接踵而至。

站在五周年的新起点,自贸区郴州片区的目标更加明确:聚焦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6条百亿级产业链、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产业园,推动“郴州制造”走进非洲、走向世界。

责编:梁可庭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