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10-14 14:57:40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左东东
清晨5时,当第一缕曙光尚未跃过东山之巅,隆回县滩头镇栗山完小已亮起一盏昏黄的灯。灯下,刘剑锋正伏案备课,密密麻麻的笔记间,是他为不同年级孩子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在这所偏远的山村小学,他已默默耕耘了二十个春秋,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献给了这里渴求知识的孩子们。
一草一木总关情,三尺讲台写春秋
滩头镇栗山完小处在连绵群山之中,交通不便。这里的小学,是周边几个村唯一的教育摇篮。二十年前,从学校毕业的刘剑锋,怀着对故土的深情,毅然放弃了进城工作的机会,回到了这片熟悉的土地。
那时的学校比较陈旧,有些窗户糊着塑料布,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闷热难当。师资极度匮乏,最困难时,全校只有六名老师。面对此情此景,年轻的刘剑锋没有退缩。他主动请缨,承担起繁重教学的重任。在这方小小的讲台上,他不仅是校长,更是全科老师——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美术,几乎全包。
为了让知识生动起来,数学课上,他用山间的石子、竹棍讲解加减乘除;自然课上,他带着孩子们到田间地头认识作物,在山坡林地辨识草药;语文课上,他将古老的民间故事与现代课文巧妙结合,让文字在孩子们的想象中生根发芽。没有音乐器材,他就教孩子们唱清亮动人的山歌;没有体育设施,他带着孩子们爬山、做游戏,山野就是最广阔的操场。
他亲手制作的教具塞满了简陋的器材室:用废弃木板拼成的地理拼图,用瓶瓶罐罐做成的物理实验装置,用植物标本制成的生物图册……每一件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他说:“山里的孩子见识可能少些,但想象力不该被限制。我要为他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见世界的辽阔与精彩。”
崎岖山路印足迹,千家万户系心间
在栗山完小,最让刘剑锋牵挂的,是那些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濒临辍学的孩子。二十年间,他的足迹踏遍了栗山每一条崎岖的山路,家访行程累计超过一万里。
学生小芳的父亲早逝,母亲多病,家庭的重担一度压得这个成绩优异的女孩喘不过气来。得知小芳萌生辍学打工的念头,刘剑锋三次翻越两座山头家访。第一次,吃了闭门羹;第二次,面对的是小芳母亲无奈的叹息;第三次,他带着全校师生募集的捐款和自己两个月的工资,再次坐在了那间昏暗的土房里。“让孩子读书吧。”他恳切地说,“所有的费用我来想办法,她是读书的好苗子,不能就这么毁了。” 最终,他的真诚打动了小芳的母亲。此后六年,刘剑锋一直资助小芳直到她毕业。如今,小芳已成为一名医生,在家乡的县医院工作。“没有刘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小芳动情地说,“他不仅给了我知识,更给了我改变命运的勇气。”
这样的故事,在刘剑锋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不胜枚举。他有一个泛黄的笔记本,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难点和成长点滴。哪个孩子天没亮就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来上学,他会提前在校门口准备热腾腾的早饭;哪个孩子冬天还穿着单衣,他会“偶然”发现一件大小合适的棉袄;哪个孩子成绩跟不上,放学后总能看到刘剑锋办公室亮着的灯……
“教育不只是教书,更是育人,是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理解他们的困境,点燃他们的希望。”刘剑锋常说,“我们山里的孩子,就像石缝里的种子,只要给点阳光和雨露,就能顽强地生长。”
薪火相传续文脉,桃李芬芳满园春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是刘剑锋朴素的信念,也是他二十年如一日坚守的动力源泉。
在他的努力下,这所曾经濒临关闭的山村小学不仅保留了下来,还焕发出勃勃生机。书声琅琅中,一批又一批孩子从这里起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二十年来,先后有三十七名学生考入大学,走出了大山。他们中,有的成了工程师,有的成了教师,有的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
更让刘剑锋欣慰的是,曾经的学生孙花英在师范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母校,成为了他的同事。“是刘老师在我心里种下了当老师的种子。”孙花英说,“我要像他一样,守护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
如今,学校条件已有所改善,新建了教学楼,通了网络,有了多媒体教室。但刘剑锋依然保持着清晨第一个到校、深夜最后一个离开的习惯。除了教学,他还致力于搜集整理当地的民间文化,将乡土知识融入课程。“我们的根在这里,孩子们既要走向世界,也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
春华秋实二十载,初心如磐向未来
二十年,青丝已成华发,不变的是刘剑锋眼中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他见证了国家脱贫攻坚给山村带来的巨变,亲历了乡村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型。他被评为“县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但在他心中,最珍贵的永远是孩子们亲手绘制的贺卡,是毕业多年学生的问候电话,是看到又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时的喜悦。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盏灯,我的责任就是点亮他们,让他们发光。”站在学校操场上,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刘剑锋的目光坚定而深远。他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教育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着命运,书写着未来。
粉笔书写平凡,坚守诠释伟大。刘剑锋,这名山村教育的守望者,犹如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了无数乡村孩子的未来之路,是当之无愧的“乡村筑梦人”。他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乡村教师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播种希望,静待花开。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