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亮视觉 | 国宝战国帛书回“湘” 漂泊海外79载后重逢

    2025-10-15 00:29:36

10月13日,湖南省博物馆文物观摩室,媒体记者在拍摄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和其他馆藏文物。


10月13日,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与《攻守占》划拨入藏仪式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国家文物局正式将《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文物清册》交接给湖南,标志着这批距今2300多年、流失海外79载的战国瑰宝正式回归故里。

子弹库战国帛书1942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分为《四时令》《五行令》《攻守占》三卷,系统记录了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宇宙观及军事占卜等内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帛书,于1946年流失海外。

今年5月16日(美国时间),通过中美文物返还合作,美国将帛书第二卷《五行令》与第三卷《攻守占》正式移交中国国家文物局;5月18日,帛书抵达北京;9月10日,顺利运抵长沙,入藏湖南省博物馆。

图/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文/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龙文泱

10月13日,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与《攻守占》划拨入藏仪式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图为划拨入藏仪式现场。


10月13日,湖南省博物馆文物观摩室,媒体记者在拍摄部分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和其他文物。


10月13日,湖南省博物馆文物观摩室,媒体记者在拍摄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和其他馆藏文物。


在湖南省博物馆拍摄的部分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残片。

湖南省博物馆,从美国回归的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与同一墓葬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国内唯一留存的帛书残片分别79载后,实现历史性重逢。 图为从美国回归的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残片。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残片。


此前唯一留存于国内的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残片。


1973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


“此次回归的子弹库战国帛书残片共计132件(组),目前已完成环境适应观察,经无损评估后存于恒温恒湿环境中。正组织专家团队科学论证微生物消杀方案,开展模拟实验,确保在灭菌时不损伤帛书材质与墨迹。”湖南省博物馆二级研究馆员喻燕姣介绍。

同时,已启动“全息信息采集”计划,通过搭建非接触式拍摄平台,完成了全部帛书的标准化影像采集,并在其中一片未完全剥离的帛书上发现肉眼不可见的墨迹字样40余个。

9月10日晚,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从北京运抵长沙南站后,工作人员将其送往湖南省博物馆。


9月10日晚,搭载着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的中巴车顺利安全抵达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逐一核对查验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残片。


湖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逐一核对查验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残片。


湖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装有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的文物包装箱进行核验。
湖南省博物馆文保中心,工作人员逐一核对查验子弹库帛书文物。

湖南省博物馆文保中心,工作人员对子弹库帛书文物进行高清扫描。

湖南省博物馆文物摄影室,工作人员对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残片进行高清扫描。

“帛书回归是中国首次以对话合作推动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的成功实践。未来将结合此前馆藏国内唯一的子弹库帛书原物残片及其他楚文物,构建更系统的楚文化研究、阐释与展示体系,打造世界级楚文化研究学术高地。”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表示。


湖南省博物馆文保中心,工作人员在开展模拟实验,科学论证帛书微生物消杀方案。


湖南省博物馆文保中心,工作人员对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残片进行红外透射图像采集。


湖南省博物馆文保中心,工作人员对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残片进行红外透射图像采集。

湖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电脑上放大识读经过红外透射图像采集的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残片细节。


湖南省博物馆文保中心,工作人员对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残片进行红外透射图像采集,在其中一片未完全剥离的帛书上发现肉眼不可见的墨迹字样40余个。



责编:伍霞

一审:伍霞

二审:曾益

三审:禹振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