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4 08:23:1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邓生祥
金秋时节,汝城县集益乡兴隆村的益丰竹木加工厂内,机器运转有序,工人们正忙碌作业。原料经裁断、拉丝、烘干、AI选筷等工序,变成标准裸筷,日产量超百万双,产品销往多省,竹屑废料亦得到循环利用。
“发展快、产销旺,真没想到!”公司总经理庾华利感慨。加工厂于9月初投产,日处理竹原料60余吨,还生产牙签、竹签等产品。这背后,离不开移民资金的“雪中送炭”。
汝城是库区移民县,森林覆盖率高,竹林面积达40万亩,但过去缺乏精深加工,资源未充分开发。庾华利看中当地竹资源,联合村民创办益丰公司,却因资金缺口一度犯难。“建厂、购设备需700多万,我们只筹到500万,工程一度停滞。”
转机来自移民资金的注入。县库区移民事务中心迅速调研论证,签订村企联建协议,明确分红、用工、采购等惠民条款。170万元资金及时到位,推动厂房加快建设并提前投产。
如今,公司每年为村集体分红8万余元,带动周边乡镇竹产业发展,链接种植、运输等多环节增收。工厂雇用的30多名员工中,90%为本地群众,包含不少脱贫户,月工资在3000至4500元之间。57岁的脱贫户廖后梅说:“在家门口上班,月入4500元,踏实有劲头。”
益丰的发展是汝城用活移民资金、推动产业富民的一个缩影。自2006年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以来,汝城围绕“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积极争资立项,扶持种植养殖、竹木加工、民宿旅游等产业,实施项目616个,投入移民资金1.86亿元。2024年,移民样本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05元,近五年平均增速11.29%,与全县农村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在集益乡集龙村,移民资金建设的商旅楼成为“聚宝楼”。一楼商铺年租金3.8万元,二三楼民宿创收近2万元,楼顶光伏发电年收益超6万元,极大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移民帮扶真是办了大实事!”村支书廖春生说。
资金花在刀刃上,实事办到心坎里。移民政策实施十九年来,汝城立足生态优势,精准扶持产业,走出一条资源活化、强村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责编:梁可庭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