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看郴州|作家写作家:琼玉蕴文心 华章照故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3 08:47:56

卢圣锋

手握28部著作的王琼华先生,是一位用文字丈量故土、以故事缝补时光的乡愁文人。

郴州这座被称为“林邑”的古城,不仅以“天下第十八福地”的美誉吸引着寻幽探胜的旅人,更因滋养了一批像王琼华这样的作家而焕发出别样的文化光彩。他笔下的故事,如同郴州裕后街的青石板路,沉淀着岁月的回响;他塑造的人物,仿佛是汝城祠堂的飞檐斗拱,承载着厚重的乡土记忆。

在他的小小说《最后一碗黄豆》中,那个蹲在染锅前嚼黄豆的少年,正是他创作生涯的隐喻性起点。爷爷用黄豆串起的不仅是染布的技艺,更是一代代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智慧。爷爷临终交代完“最后一碗金灿灿的黄豆”,这看似平凡的食物便化作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种,让那位“著名企业家”在慈善的道路上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这种对“物”的哲学化书写,贯穿了王琼华的创作始终。

在《一汤陈》中,鱼头汤的秘方成为两代人命运转折的钥匙;《井水有点儿咸》里,犀牛井的盐香则承载着市井生活的百味杂陈。这些故事无不印证着王琼华“小小说要讲好大道理”的创作理念。

郴州城郴江河岸的裕后街,是王琼华文学世界的核心坐标。他的“裕后街风情系列”作品,便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的文学图谱。

《琴铺》里的古琴声、《捏仙张》中的泥塑魂、《蔡记纸铺》的墨香余韵,这些篇章如同一幅幅民俗长卷,将郴州的历史纹理与市井温度熔铸于字里行间。王琼华“用想象还原人物美德”,其笔下人物“在善与恶的交锋中展现出人性的微光”。

王琼华的职业生涯充满传奇色彩。从党政机关到市作家协会主席,他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官场公文与文学创作的撕扯,曾让他像株被移植的古木,会议室的红灯笼与稿纸上的墨梅在记忆里交替浮现。在《官场密语》三部曲中,他以犀利的笔触剖析权力场中的生态,被誉为“官场小说的另类观察者”。然而,他更珍视的创作身份是“郴州故事的讲述者”。《东江湖传》将郴州山水与工业文明碰撞的阵痛化作诗性文本,《还我风骚》则以女性的视角重构了地域文化记忆。

这种对本土文化的深情回望,使他的作品兼具文学性与在地性。汝城祠堂的飞檐、裕后街的石板、上黄门的唐柏,这些文化符号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精神世界的锚点。

2024年春,王琼华以“裕后街风情系列”斩获第十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评委评价其作品“以一波三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群像,书写时代命运与社会变迁”。这份殊荣,不仅是对他创作实绩的肯定,更标志着郴州文学在当代文坛的崛起。

在颁奖典礼上,他手捧沉甸甸的奖杯,心中或许浮现出了“爷爷”嚼黄豆的佝偻身影。王琼华始终保持着对文学最朴素的敬畏:“小小说是针尖上的舞蹈,要在方寸之间见天地”。这种创作理念,在《心事》等作品中得到完美诠释,它通过三言两语的对话,便勾勒出人性在善恶之间的挣扎与抉择。

若说王琼华的笔触有重量,那必定是铀矿石般的质地。2024年出版的《籍贯711》,是他用五年深耕光阴淬炼的史诗。为还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功勋铀矿故事,他走遍矿区每个角落,从数百个故事中精选39段,从800张旧照里挑出37帧,将711矿人的血汗与荣光凝炼成文字。他曾感慨:“那些隐姓埋名的矿工,有些连墓碑都找不到,可他们的故事,总得有人记住。”

如今的王琼华先生,依然保持着每日笔耕的习惯。他相信,真正的文学灵感,始终扎根在大地深处,在那些被时光雕琢的细节里,在乡民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中。

王琼华用半生时间,将郴州的风土人情酿成文字的琼浆。他的作品如同裕后街的青砖灰瓦,成为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文化胎记。当读者翻开他的书页时,不仅能触摸到历史的脉动,更能感受到一个作家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王琼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郴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责编:梁可庭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