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舫:18年坚守,让非洲飘满稻花香

  《文萃报》   2025-10-11 16:30:20

胡月舫

在马达加斯加的田埂上,常能看到66岁的中国老人——胡月舫。他身着朴素白衬衫、头戴草帽,皮肤黝黑,所到之处,当地水稻种植户都亲切地喊他“朋友”“老师”。

取得非洲人民信任,推广杂交水稻技术

胡月舫来自湖南益阳,是袁隆平院士的徒弟。18年前,带着袁老“让杂交水稻辐射到马达加斯加每一个角落”的嘱托,他远赴这座非洲岛国传授技术,一待便是18年。

当时,马达加斯加粮食问题严峻,袁隆平院士团队前来指导杂交水稻种植,胡月舫便是其中一员。然而,推行杂交水稻技术谈何容易。当地干旱缺水、缺乏水利设施,土地私有化且农民对技术不信任,认为一公顷产量1至2吨已是极限,对杂交水稻每公顷7至8吨的产量嗤之以鼻。

技术推广的第一步是取得信任。专家团队带着当地农业技术员和行政干部开展高产示范,喜人的长势让当地人欢呼雀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培训班学习。18年来,胡月舫和技术团队跑遍岛上水稻种植区,为找到适合当地气候的稻种,他们不断研究试验,培育出5个品种,其中3个当家品种每公顷平均产量达7至8吨,高产地区甚至达10吨。

让当地人吃饱肚子,培养众多徒弟

田间地头,胡月舫常被马达加斯加农民围着,他用流利的当地话耐心指导,与农民打成一片。他深知,改变农民观念不能仅靠一堂课,要跟踪种子生长情况,用事实说话。

杂交水稻给马达加斯加农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吃不饱饭的农民住在草棚,如今,粮食产量翻倍,佃户午餐基本能吃上大米,拥有农田的人剩余粮食可销售,有人修了砖瓦房甚至楼房。经济条件改善后,农民购买太阳能照明灯、电视机,出行骑上单车、摩托车,还有人投资其他产业。

胡月舫不仅传授技术,还开展多层次培训,培养了众多徒弟。18年来,他坚守承诺,看着身边人来来去去,自己却一次次选择留下。工作上他一丝不苟,唯一亏欠的是妻子,长期缺席家庭,妻子身体不适他也无法照顾。他计划两三年后,等徒弟能完全接手工作就回国。

如今,胡月舫仍扎根一线,像一粒种子扎根马达加斯加。他坚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种子”洒向这里的每一个角落,让杂交水稻的梦想在非洲大地绽放。

《文萃报》3494期综合《潇湘晨报》、大河网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来源:《文萃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