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阅读的一本书:《孟子》

    2025-10-10 17:32:02

在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精神星空中,《孟子》宛若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温暖而坚定的光芒,指引着无数后来者的精神航向。作为儒家思想承前启后的重要典籍,它不仅是中华智慧宝库中的明珠,更是一部值得倾尽一生去研读、体悟并身体力行的“生命之书”。

一、内容之思:性善论的哲学高度与湖湘精神的内在呼应

《孟子》思想体系的基石,在于其深刻而独到的“性善论”主张。在那个礼崩乐坏、列国征战的战国年代,孟子振聋发聩地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命题,表面看来似与弱肉强食的世风格格不入,实则蕴含着超越时代的哲学洞见与深沉的人文关怀。他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这一精妙的思想实验,令人信服地论证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端”乃人性所固有,非由外铄,如同泉之始达,火之始燃,是善的端倪与萌芽。

这一思想与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精神形成了深层次的契合。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情怀,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人风骨,再到近代以来湖湘志士“我自横刀向天笑”的革命气概,其精神底蕴中无不流淌着对人性本善的坚定信念与对家国天下的深切关怀。孟子“性善论”犹如一面千古明镜,映照出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本源。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湖南人,重读此论,更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民本思想的千钧之重,它提醒我们,一切工作实践,其最根本的伦理出发点,应是对人民内在尊严与向善潜能的坚信与尊重。

在儒家道统中,孟子承孔子之绪,启后世之思,其“性善论”将孔子的“仁学”落实到坚实的心性基础之上,为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开辟了新的哲学境域。他力辟杨墨,捍卫儒门,其“知言养气”之说,“大丈夫”之论,极大地丰富了儒家的精神气象,奠定了其在儒学中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地位。

二、兴趣之源:经典话语的永恒魅力与个体生命的灵魂契合

忆及青衿时节,初遇《孟子》,那些沛然莫之能御的语句便如种子般深植心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塑造了对理想人格的最初向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朴素真理,启蒙了对政治规律的基本认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世箴言,成为砥砺意志、惕厉自省的座右铭。这些话语,以其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文学感染力,与青年的我求索向上的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与工作实践的深入,这些经典话语非但未曾褪色,反而在生命的不同境遇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当面临复杂局面时,“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教导我审时度势;当身处诱惑考验时,“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抉择智慧警示我坚守本心;当遭遇挫折困顿之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雄浑乐章则赋予我迎难而上的勇气。这种跨越千载的精神契合,使得《孟子》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常读常新。

在价值多元的时代里,孟子所高扬的理想主义旗帜、“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以及对人性的积极信任,能够有效对抗“躺平”与“佛系”的消极心态,激励我们树立远大志向,在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中实现人生价值。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哲学,也为我们在顺逆之境中保持心理平衡提供了古老而智慧的指南。

三、方法之悟:读经六法与终身研习的路径探索

面对《孟子》这样的元典,浅尝辄止的阅读无异于宝山空回。我尝试遵循古人“读经六法”的门径,使阅读成为与先贤对话的过程,在不同人生阶段获得新的感悟。

“正义”,旨在探求文本之本义。我以清代焦循《孟子正义》与现代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为基,沉潜章句,训诂字义,力求对“仁义”“心性”“浩然之气”等核心概念获得准确理解,此为学问之根基。“通义”,贵在贯通全书之旨归。将《梁惠王》《公孙丑》等七篇视为有机整体,梳理其由心性论发端,至仁政学说、王道理想乃至修养工夫的完整思想架构,窥其堂奥。“余义”,用心体察言外之韵味。孟子长于譬喻,“缘木求鱼”“握苗助长”等寓言背后,蕴藏着深刻的管理智慧与人生哲理,可反复品读。“疑义”,敢于对文本进行批判性审视。对时代所限之论,保持清醒的历史眼光,不盲目崇古。“异义”,通过与其他思想流派(如荀子性恶论、道家自然观)的比较,在对话中深化对孟子思想特质的把握。“辨义”,最终落脚于结合时代精神与工作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古老智慧焕发新的生机。

终身阅读的真谛,便在于不同人生阶段,带着不同的生命体验与问题意识重返经典,如叩钟洪,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每一次相遇都能收获新的启迪。

四、目标之行:知行合一与生命实践的终极追求

研读经典的终极意义,在于“知行合一”,在于将《孟子》的智慧转化为日常履职与生命实践的行动准则。

履职以“仁”,践行民本思想。在推动政策制定、服务经济发展时,时刻以“保民而王”、“制民之产”为念,将民生福祉置于首位,努力实现“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图景,彰显“仁者无敌”的道义力量。尤其要关怀弱势,体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之爱。

修身以“诚”,涵养浩然之气。面对世间的纷繁与挑战,效法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保持“不动心”的定力,锤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在原则问题上敢于“舍生取义”,永葆党员的清廉本色与浩然正气。

学习以“恒”,秉持终身之志。将《孟子》置于案头、常备案侧,作为提升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的智慧源泉。在不同工作阶段,针对现实问题,主动向经典问道,寻求启示,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传道以“勇”,担当济世之责。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传承文脉,以身作则,在履职尽责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粹,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孟子》这部历经两千余年风雨洗礼而光芒愈显的经典,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理想的执着坚守、对社会的无限关怀,为我们构筑了一座永不枯竭的精神家园。终身与之相伴,不仅是安身立命的修行,更是涵养德性、提升境界、服务人民的必由之路。展望未来,我愿继续以谦卑之心、钻研之志、实践之勇,深入这部“终生之书”的堂奥,不断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努力臻于知行合一的境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留下无愧于先贤、无愧于人民、也无愧于内心的坚实足迹。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