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报》 2025-10-10 16:25:48
蒋廷黻(fú),1895年生于湖南邵阳,民国时期著名史学家、外交家。1911年赴美求学,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
三次转专业,为家乡捐校舍
在哥大留学时,蒋廷黻最初攻读新闻学,想借报界舆论影响、改变中国社会。后觉新闻人认识有限,转学政治,又发现专攻政治难深刻认识,最终转攻历史。
回国后,蒋廷黻先赴南开大学任教。这年夏天,父亲去世,哥哥弟弟请人询问是否请和尚念经。蒋廷黻认为念经迷信,但为免乡人误解,建议用请和尚的钱修缮庙宇作校舍,此举获亲戚乡邻称赞。年底回乡,他得知族人准备大张旗鼓欢迎,立即写信取消庆典。族人在祠堂设宴,安排他坐首席,他坚拒后折中,让伯父坐了首席。出任行政院政务处长后,面对亲友求官,他让哥哥阻止,对启蒙老师同样坚守原则。
研究外交史,成为导航人
蒋廷黻从南开到清华,教学研究两不误。在南开大学,他着手研究中国外交史,到清华大学后更是注重收藏原始档案资料。以大量资料为基础,他完成《近代中国外交史料辑要》(上卷),李敖评价其直接接触原料,称他为中国外交史导航之人。后来完成中卷,还厚积薄发写出《中国近代史》,至今仍是顶尖之作。1929年,他出任清华历史系主任,革新发展系务,聘请雷海宗主持基础课,培养人才,保障了教学质量,造就了一批顶尖史学人才。
1932年,陈果夫提出停办高校文、法及艺术专业的荒唐提案,蒋廷黻批评其短视无知,强调教育目的是教养全人,各专业都有存在必要。
弃学从政,长期从事外交工作
蒋廷黻提议创办《独立评论》,其政论引起蒋介石注意,被安排出任行政院政务处处长。上任后他拟定改革方案,虽部分被否决,但一年后部分建议被采纳。在重庆工作时,他提出节约用电办法。他还针对公文办理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分层负责”办法。
1936年,蒋廷黻被任命为驻苏联大使。1945年,他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1965年10月9日,蒋廷黻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
《文萃报》3494期摘自《文史天地》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来源:《文萃报》
我要问